瀛奎律髓60·卷20梅花类,咏梅诗没有抒情寓意,很难写出好诗

前言

 方回说,四言诗中的梅,在《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经1国风·召南》中有:摽有梅。这些都是指梅的果实 ,当时”未以其花为贵也.”,而“梅以花贵自战国始”。

七言诗咏梅始自汉武帝柏梁诗:枇杷橘栗桃李梅;五言诗始自晋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几乎每个诗人都有几首梅花诗。方回在这一卷中,选录了五律62首,七律多达148首。

一、庭梅咏 张九龄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这首咏梅诗,通篇说了一个“危”字,而不是梅。方回点评说:

详味诗思,盖为李林甫所陷,先罢相,又坐举。周子谅为御史,贬荆州长史,此荆州诗也。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但是因为受到李林甫的排挤,所以越发小心谨慎。张九龄曾经作《咏燕》诗,表明不想争权夺利的心迹,但还是被罢相了。

贺赏评价的更深入一些:

余观此诗,字字危栗,起结皆自占地步,正是寄托之词,亦犹《咏燕 》,特稍深耳。若只作梅花诗看,更谓梅花诗必当如此作,岂惟作者之意河汉,诗 道亦隔万重。

贺裳认为这首《庭梅》和《咏燕 》都借咏物寄托深意,《咏燕 》诗云: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海燕也好,梅花也好,都是比兴之法写咏物诗,其实说得就是张九龄自己。

二、江梅   杜甫

梅蘂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早,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峩。

这也是一首咏梅诗,首句有梅,七局有江。不过通篇表现的是“客愁”之情。首联和颈联写景,景中有情。颔联和尾联主要抒情写情,以写景结束。

《江梅》作于大历二年(767)初春,当时杜甫客居夔州。 

三、早梅  僧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颔联为十字句,流水对。里和开,虽然不工,但颔联还算是宽对。

这首诗之所以有名,和一字师的故事有关。北宋陶岳《五代史补》中记载:

时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咋夜数枝开。”谷笑谓:“数枝非‘早’也,不如‘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可知,一枝与数枝相比,突出表现了题目中一个早字。前四句中,孤根暖独回是早,昨夜一枝开也是早 。风递、禽窥,俱是为早梅而来。尾联意思差点,没有余味。

四、江梅           郑 谷

江梅且缓飞,前辈有歌词。

莫惜黄金缕,难忘白雪枝。

吟看归不得,醉嗅立如痴。

和雨和烟折,含情寄所思。

诗中所说的“前辈有歌词”,指锜的侍妾杜秋娘在宴席中歌唱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第七句“和雨和烟折”,即实现“花开堪折直须折”之意。郑谷《江梅》隐括《金缕衣》诗意化用而出。借咏梅抒发珍惜时光、珍惜眼前人的情感。

五、梅花   王珪

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

半醉临风折,清吟拂晓观。

赠春无限意,和雪不胜寒。

桃李有惭色,枯枝试并栏。

王珪(1019年—1085),字禹玉,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他作诗喜欢用珍宝对仗,人称至宝丹体:

王禹玉诗多用“珍”、“宝”、“黄金”、“白玉”为对,时号“至宝丹”。《诗话总龟》前七

所以方回点评说:

其香到骨,其艳堪餐,起句十字已不苟,中二聨皆清爽,不可以至宝丹忽之也。

方回说,中间二联写梅花都很清爽,可不像王珪其他的对仗句总是用“黄金、白玉“那么俗气,所以不可因”至宝丹体“而忽略他的这类作品。

香是嗅觉、折是触觉、观与琼艳是视觉,琼艳,如美玉一般艳丽。尾联把雪中的梅花对比干枯的桃李,同在栏杆之前,一荣一枯。

王珪笔下的梅花,显示出一种高洁孤傲的性格品质。

结束语

咏物诗,往往要借物抒情或寄托寓意,咏梅诗尤其多见。单纯描绘物体,而没有寄托没有情感的诗词作品,不多见也不好写。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五律《遇梅》:

冷寂清风阁,凌寒悄自开,枝横芳影动,篱掩暗香来。

久耐冰霜凛,更无蜂蝶猜。飞红逐流去,不肯落尘埃。 

@老街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