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班主任難題】17.遇到情緒不穩定,較衝動的學生,班主任該怎麼進行思想教育?

      鍾老師,我是一名八年級的班主任。我班上有兩三個學生,男女都有,情緒特別不穩定,說話做事都很衝動,往往釀成事與願違的結果。事後他們也很後悔,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作爲班主任,我該怎麼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呢?

      學生情緒不穩定,說話做事衝動釀成了事與願違的結果,班主任要做的,重點不在事後進行思想教育。因爲學生不穩定的情緒和衝動的性格與其思想品質沒有必然的聯繫。老師的道理說得再動聽,他們也聽不進去,即使聽進去了,也很難做到。此時,班主任的重心工作應該去尋找造成學生情緒不穩定和性格衝動的原因。只有找到了問題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學生出現情緒不穩定,說話做事都很衝動的現象,要優先考慮學生的身體原因。班主任可以通過觀察和詢問學生,進行家訪與家長開誠佈公地交談,獲得第一手資料。可以瞭解學生最近飲食情況,是不是喫得太過油膩或辛辣。學習和壓力是否過大,晚上睡眠質量是否太差,有沒有熬夜的情況,女孩子是否處在shēng lǐ qī。還可以瞭解學生的甲狀腺功能是否亢進,大腦的腦垂體是否被壓迫等。如果身體原因造成學生情緒不穩定以及性格衝動,千萬別對學生進行價值判斷,也不必給學生講大道理,而是建議學生改善生活習慣,到醫院找專業醫生診療。

      身體原因排除,接下來就找精神障礙。不論是身體,還是精神層面的原因,大多數學生和家長都很忌諱,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小心謹慎,要真誠地告訴學生和家長,老師瞭解情況是爲更好的幫助學生成長,絕不會輕易向他人泄露信息。那麼精神障礙一般有哪些類型呢?焦慮症、抑鬱症、雙向障礙、強迫症、精神分裂症。患有這些精神障礙的人,情緒通常都不穩定,說話做事都很衝動。

      我教過的學生中,上述五種精神障礙都有,且女孩居多。其中反應最明顯的是雙向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我教過一個學生,她一進我的班級,她的父親就告訴我,這孩子有焦慮症。孩子本身很要強,也很上進,呈現出來的結果也相當不錯,但就是因爲患有焦慮症,她的情緒特別不穩定,不是攻擊他人,就是攻擊自己。我帶她的三年時間,因爲了解她的病情,對她很包容,也很關心。每一次在她情緒失控的時候,我都能及時地陪伴在她身邊,幫她解開心中的疙瘩,也幫她化解了同學之間,家人之間的矛盾,她的成長還算順遂。到了高中,由於班主任工作方式簡單粗暴,走不進她的內心世界,她的情緒就很難穩定下來,同學關係搞不好,師生關係也交惡,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她開始自我否定和自我貶低,自殺過兩次。幸好兩次都向我發出了求救信號,我們才能及時把她從死亡的邊緣搶了回來。後來醫生診斷她不僅患有嚴重的焦慮症,還有很嚴重的雙向障礙。既然是病,那就必須得治。在醫生的專業診斷下,孩子和家人也承認了這個事實,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目前病情穩定,情緒也很正常。

      我還教過一個學生,教她三年,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對人很熱心,做事很靠譜,偶爾會表現出情緒失控。我當時只以爲她是突發性青春期憂鬱症,沒有朝精神障礙這個方面去想,所以也沒引起高度的重視。後來她去讀高中,環境和同伴都變了,老師也不像我那般關心她。她開始出現了幻聽、被害妄想等症狀,送到醫院精神科診斷,確診爲精神分裂症。雖然這個學生的病情是在高中階段發現的,但我總覺得潛伏期就在初中階段。如果我那個時候能擁有現在的認知,也不至於耽誤這個孩子的病情。這件事過去了近20年,自責和愧疚至今沒有消失,午夜夢迴,良心還是會痛。我把這件事寫出來,是想告誡所有的班主任,不要把什麼事情都扯到道德品質上,也不要整天想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身體和精神層面的問題排除了,學生的情緒還是不穩定,性格還是很衝動,那就要考慮關係問題了。有些學生在學校裏,性格溫和,爲人謙遜,說話做事都很剋制,但是一回到家裏,就與父母發脾氣,甚至還對吵。有些學生在家裏聽從父母教導,一到學校就與同學掐架。很多班主任都把學生的行爲定義爲道德缺失,需要進行思想教育。我承認,這些學生的行爲肯定不妥,必須要進行矯正,但如果只是張嘴與這些學生講做人的道理,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爲學生本身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老師的道理講得再正確,一旦他們當面反對,或者陽奉陰違,就沒有效果。因此,班主任需要幫學生梳理人際關係中的問題,指導學生與身邊的人建立健康和諧的關係。

      首先是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升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能力,教會家長聽懂孩子的表達,接住孩子的情緒,及時做出準確的迴應。我教書30來年,還沒遇到不愛孩子的家長,但不會愛孩子的家長則比比皆是。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幫助那些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家長學會正確的愛孩子。班主任如果無法指導家長與孩子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建議多讀一些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書,或者請班上的優秀家長來現身說法效果也很好。一方面是教給學生與家長相處的方法。很多學生在家裏容易與家長髮生衝突,皆是因爲學生總想在道理上贏過父母。總覺得父母不夠理解自己,喜歡一票否決和秋後算賬。父母們確實容易犯類似的錯誤,但改變一個成年人相當困難。家長們早期所受的教育,以及他們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有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習得的經驗,三觀已經與他們血脈相融。於是我就給學生面授機宜,不要試圖去改變自己的父母,因爲你現在沒有資本讓父母信服你,你要做的是,不論父母說什麼,你都不與他們講道理,而是講感情。在父母面前承認自己錯了一點也不丟人,在父母面前保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很自豪。如果原生家庭確實不堪,那就把自己變強大,然後與原生家庭脫鉤,等到跳出原生家庭再來審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或許就能與自己,與父母家人和解了。

      其次是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朋輩關係。一個學生在學校沒有談得來的朋友,就很容易孤獨,尤其是青春期學生。孤獨會導致情緒失衡。情緒一旦失衡,要麼顯得急躁衝動,看誰都不順眼;要麼沮喪消沉,覺着誰都看他不順眼。班主任需要打造團結友善的班集體,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有自己的朋友圈。班主任還要開展班級活動,給學生創造交往的機會,更要利用班會課傳授學生交友的技巧,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與自己生命相投契的朋友。學生只要在班上有穩定的朋友,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在班級裏有歸宿感,就不會輕易對他人發脾氣。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人際關係理順了,心情也就愉悅了,發脾氣的次數會逐漸減少,衝動行爲也會逐漸消失。不過,有些學生的人際關係很和諧,情緒還是難以自控,這又是因爲什麼呢?班主任又該怎麼辦呢?

      有些學生是父母關係有問題。父母一方總是各種抱怨、指責,甚至還歇斯底里,完全放任自己的情緒。孩子長期在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中浸泡,學會的就是用負面情緒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滿。有些學生是在溺愛中長大,什麼都以他爲中心,一旦目的沒達到,心願沒滿足,就會通過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不是理性剋制地表達情緒,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

      對這類學生,班主任要指導他們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首先是帶着學生認識自己的情緒,不管自己的情緒是消極還是積極,接受並與之共存纔是最合理的做法。其次是指導學生學會轉移不良情緒。比如情緒激動,很想發脾氣了,趕緊去廁所洗把臉,或者去操場跑兩圈,待到情緒冷卻,再回來覆盤先前的事情,就能找到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最後我想說的是,只要學生犯的事不涉及法律與道德,班主任首先要放下先入爲主的評價模式,放棄自以爲正確的品德教育,拋棄主觀臆斷的猜測習慣。冷靜地覆盤整件事的前因後果,然後捫心自問,分析原因,找到真相,就能制定出正確的育人方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