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重新構建思維

我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通過指出孩子思維過程中的問題,並讓他們重新構建思維以幫助他們更巧妙地思考。想想壓力這種東西,就算簡單地給不同的壓力做標記,都能改變人的表現水平。波·布朗森(Po Bronson)寫過一篇報道,專業音樂家和運動員在商場前都會感到焦慮,但是他們會將其解釋爲一種活力感,而業餘愛好者則將其解釋爲一種負面的感受。[插圖]對於前者,焦慮引發了心流,而對於後者來說,焦慮成爲一種威脅。不是控制感的高低,而是這種對控制感的定義提高了動機水平,平息了焦慮感受,比起客觀事實來,主觀感受(好酷!今天現場來了1500個觀衆!)對大腦及其反饋模式產生的影響更深遠。

語言是非常強大的。“我想要”比“我不得不”更可取,同時“我寧願”也比“我不得不”效果更好。“這玩意挺煩人,但它並不可怕”或“這是個挫折,但它不是災難”這樣的話,都有助於人們進行思考。

我們喜歡把生活看作一種“選觀點”的遊戲。你可以自主決定如何構建各種事件。想象一下,你16歲的女兒正在學校跳舞,之前約好她會在晚上9點給你發條短信。現在是9:15,她的短信還沒發來,而且也沒回復你的短信。胡思亂想她被困在某條水溝裏,這樣有用嗎?並沒有用。那她很可能是忘了短信這茬事,而且跟朋友在一起,也沒顧上看你的短信,這樣想會有用嗎?很顯然,後者是一個不那麼離譜的選項,所以我們大可以選擇這樣想。這並不意味着事情的真實情況能發生什麼改變。但是,在等待的過程中,哪種觀點更能讓你安心下來?(如果到了10點,你還是沒有收到她的信息,那你可能會選擇更擔心一點。)我們的朋友語言心理學家布倫特·托爾曼(Brent Toleman)認爲,在任何特定情況下,你都可以選擇最有幫助的觀點。當你問自己最可能的解釋是什麼時,你的答案通常並不是什麼不可挽回的災難。的確有時候會發生非常糟糕的事情,但是在你的生活中每天都假設會發生災難是沒有意義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