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隨律

春風隨律

美意分明道已光,一遊湄洲勝仙鄉。湄洲島,給臺灣人展示“先進文化”的美妙絕倫的窗口。明朝便是春來處,暖律丁寧著眼看。湄洲島媽祖祭典,祭文很重要。祭文要有一定的“韻律”美,須是可以朗誦的。水中花散文,八股誦,文字對仗,言辭優美,語言節奏疏密有致,緩急有度。嚴格的格式中,內容完整、集中,格調陽光、穩重,音韻鏗鏘、和諧,文字簡潔、清楚,完美傳遞媽祖的聲音。

春風隨律入花海,三月湄洲詩意長。寫八股誦、水中花散文,要有“韻律”知識。清和時節天氣佳,綠樹鶯簧律新詩。語言的高低、長短、強弱,有自己的節奏。漢語聲調的抑揚頓挫,賦予音節優美旋律。字音包含聲、韻、調三部分。元音是樂音,音節中少不了元音,單個字音有音樂美,而兩個音節構成雙聲、疊韻,更具有音樂美。古人作詩聯,利用雙聲或疊韻作爲修辭手段,增強詩的音樂性。

漢語四聲分爲平、上、去、入,可將其作“二元”分類,謂之“平仄”。何人忘律韻,爲子辨詩聲。平聲歸入“平”,上、去、入 讀起來不平,歸入“仄”。聲調的變化 產生抑揚頓挫的節奏,謂之“韻律”。志因言以發,聲因律而成。講求韻律有傳統,詩、賦、駢文、詞、曲、散文,都很講究韻律,因爲韻律是漢語藝術和朗誦藝術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鳳律年華到尚新,九重氣象已成春。詩歌,八股文,更能體現韻律之美。細知詩律析秋毫,況是天然筆力高。律體詩講格式,對平仄的要求嚴格,體現了韻律之美。律詩的字數、句數固定、整齊,增強了詩的韻律與節奏,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除首句押韻自由外,要求隔句押韻。律詩講究平仄,遵循“聲調雙疊,平仄相間”,構成 基本句式。律詩按照“粘”“對”“押韻”的規則構成。格律在句中表現爲,一般每兩個字爲一“音頓”“節奏”,現代漢語稱之爲“音步”。

“仄仄”與“平平”的交替變化,偶句最後一個字音爲韻腳,用平聲字,聲音可以拉長。平旦薰風隨律變,露華山色滿神州。一首詩中,同一聯出句與對句的音步平仄 要“對”,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音步平仄要“粘”,韻腳的平聲與其出句最後一字的仄聲相對,韻律起伏變化,產生節奏美。長得聞詩歡自足,會看春露溼蘭叢。“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節奏點上的字,平仄不能隨意變換。

陽律初回七日春,誰將靈品佔佳辰。中間兩聯須對仗,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聯,對仗工整,韻律和意境都很美。青燈挑雨曉光凝,歲律回壬萬象新。散文亦有韻律之美,《春》開頭“盼望着,盼望着”,詞語的重複喚起 飽滿的情緒,表達對春的渴望;“東風來了”“腳步近了”前兩字平平對仄仄,“來”“近”也平仄相對,有旋律的美。全文選平聲字,演繹歡快昂揚。

《醉翁亭記》節奏歡快、韻律交錯,如“朝而往”與“暮而歸”;“前者呼”與“後者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平仄、節奏、韻律非常美。文中“也”的反覆運用,迴環往復,使文章有了大韻律,強化了愉悅的情緒。華歷永從新律正,皇恩散作萬方春。中國是詩文並稱,散文句中也有抑揚頓挫,篇中也有起承轉合。只是對偶、長短、排列等,不那麼嚴格。

暖風吹律百花新,何處芳菲不動人。中國人寫文章講究聲律,唐代古文運動破六朝駢儷之風,但文氣依然有內在的節奏,有抑揚呼應。講究聲律,一直是散文的靈魂。《聲律啓蒙》“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等,疊音的和聲美、平仄的跌宕美、押韻的迴環美、語詞的旋律美已萌芽。袖中日日有新詩,正與春風同一律。詩歌的浸潤,文化的影響,韻律滲入到漢語學習者與傳承者的觀念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