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柵欄到牆

      以前的鄉村,鄰里之間—般是沒有牆的,大多是—排木柵欄或籬笆。

        有的什麼都沒有。這家的雞跑到那家去喫食,那家的雞又到這家下蛋。關係好的還可以,關係不好,兩家難免會產生各種小矛盾,沒辦法,上牙還有磕下牙的時候。

        兩家也幾乎沒有什麼隱私,生存都是問題,還談什麼隱私。這家吵架,那家聽的清清楚楚。

        後來就有了柵欄,有了籬笆牆,能夠很好的遮擋視線。鄰居之間仍可以相互喊話,也能透過縫隙交談。

        再後來有了牆,用土夯成,或和泥砌成。牆一般不會太高,仍可隔牆談話。土牆在下大雨時,很容易倒,泥土也容易隨雨水流逝。

        爲防止過早崩坍,人們會在築牆時加上麥秸和幹了的麥糠。

        時間長了,牆上會長各種草。草長了,說明這家人要麼懶,要麼貧。

        爲防止攀爬,有時還在牆上種植仙人掌,圓形,刺很多的那種,會開花,也會結果,果實外也帶很多刺,粘粘的種子喫起來很是酸爽。

        再後來,出現了磚泥混的牆,—直到全磚的牆。

        厚實高大,完全隔絕了鄰里間的聯繫。

        再然後,住進了樓房,鄰里之間甚至互不相識。

        從親密無間到互不相識,大部分是因爲越來越高的牆吧。

        牆,保護了隱私,也疏遠了彼此。

        這或許談不上好壞,僅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歸有光曾寫過“庭中始爲籬,已爲牆”,用這樣一個細節來生動展現家道的中落,親情的疏離,令人淚下。

      只願,你我心中,永運不要砌出那道牆,否則,保護了自己,也等於封閉了自己,自囿,不是應該提倡的生活方式。

      牆,可能是觀念,也可能是誤解,還可能是環境的薰陶下的習慣。

        生活中,牆無處不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