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常見的“故、顯、考、妣”具體嘛意思?

中國古人對“生”和“死”都極其重視。認爲生當“立德”、“立功”、“立言”,在做人的基礎上,以功名、以學問而名垂於世。而在對於死亡的認知上,雖然受制於宗教、科學水平等限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對死亡的恐懼,但即便是如此,春秋之際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依舊能夠有“未知生,焉知死”、“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積極向上、活在當下、坦然對待死亡的觀點,同時孟子在此基礎上還有“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的話語,用以來表達對死者的尊重,而在我國的民間更是有“人死爲重,死者爲大,入土爲安”的說法。


人活一世,匆匆幾十載,終是難免與黃土爲伴。而後人爲了銘記先輩,尊重逝者、敬天法祖,同時又是爲了示之以後,往往會鐫刻一墓碑立於墳冢之上,凡帝王將相、平民百姓皆是如此。而在墓碑之上,我們會常常見“故”、“顯”、“考”、“妣”這四個字爲題首。那麼這四個字,又作何解?各有什麼意思呢?

“故”字釋義衆多,本意有緣故、原因之意,也有老、舊,死亡等意思。與我們平常稱呼的“死”、“亡”相比顯然也更加正式、莊重。它也常見於詩句之中,如杜甫在《夢李白》之中便有句“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這裏的“故”便與墓碑之上的“故”同意,是指代的是“故去”、“亡故”、“逝世”的意思。墓碑之上用“故”,一方面,既能夠表達出逝者的尊重,另一面也同樣更加正式的寄託了生者對逝者的緬懷之情。



“顯”字,也是用來表達對先人的尊稱,同時“顯”字本身便有“顯赫、顯達”的意思,用在墓碑之上自然也有用來彰顯故去先人的社會地位的意義。這主要是因爲,在古代通常只有德高望重之人的墓碑之上纔會被鐫刻“故顯考妣”。

但事實上,作爲對逝者的尊重在“死者爲大”的影響下,“顯”字在墓碑之上如今已經逐漸普及化了。當然說到這裏,肯定會有讀者提出疑問,爲什麼有的墓碑之上會有“故先考(妣)”而非“故顯考(妣)”呢?

關於“先”與“顯”的差異,也是很有講究的。“先”本身就含有懷念、哀痛之情,先考(妣)就指對父母的敬稱、尊稱,而顯考(妣)則要比先考(妣)更進一步,屬於美稱。具體在墓碑上,除去了上面所說的地位導致的“顯考(妣)”與“先考(妣)”應用不同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顯考(妣)”的鐫刻,有兩點要求:一則是死者的長輩都已經去世,二則是有了子孫後代傳嗣。若是尚有長輩在,亦或者沒有孫子輩,也不能用“顯考(妣)”而要用“先考(妣)”。


考妣

關於“考妣”的意思,一個成語“如喪考妣”我們十分熟悉,考妣在成語中指代的就是已經故去的父母。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考妣”並不特指已經故去的父母,在世時亦可以稱呼。《爾雅·釋親》之中便有:"父曰考,母曰妣"之語。“考”,原指父親,用在墓碑上就是指故去的父親;而“妣”原指的母親,用在墓碑上自然就是指代的故去的母親。



在墓碑之上,事實上除了現在具有普遍性的“故”、“顯”、“考”、“妣”四個字之外,我們看一些元朝之前的名士大墓的墓碑之上,往往會有一“皇”字而非“顯”字,這是因爲在元成宗大德年間之前,我們的古人都以“皇考”來美稱父母;到了元成宗之時,並未深諳漢語意思的元朝統治者,以爲皇有皇家的意思,便命令士庶平民不能用“皇”,於是“皇”字遂改爲“顯”。

而在墓碑的行文規則上,也遵循了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傳統,以左爲尊,也就是考居於左側,妣居於右側;甚至於碑文的字體大小都要符合魯班尺上的吉祥數字。

可以說,一方小小的墓碑,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其中卻不僅僅蘊含着後人對先人的深情厚誼與尊重,更有對自古至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喪葬文化的傳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