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學習筆記——孩子頂嘴、貪玩、內向是壞“毛病”嗎

在大人眼裏,孩子身上總是會出現一些令人頭疼的“壞毛病”,爲了讓這些問題消失,我們常常忍不住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批評TA,打擊TA。

事實上,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

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這些問題,會發現這些“壞毛病”,藏着孩子的成長契機。

1、頂嘴

大部分父母是不喜歡孩子頂嘴的,這種公然的反抗常常讓父母感到被冒犯,幾乎沒有大人喜歡這種失控的感覺。

比如天冷了,你想勸孩子加一件外套,TA偏偏不肯,在你看來:孩子是不配合、不聽話、不知好歹。

然而,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其實TA只是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現在不冷,我不需要外套。”

這種反抗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因爲TA這是在和父母爭奪自主權。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TA們正在試圖擺脫依賴,期望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頂嘴的本質,不是孩子故意惹你生氣,跟你作對,而是孩子想用他們的邏輯說服你,捍衛自己選擇的權利,這是勇於表達和渴望獨立的表現。

弗吉尼亞大學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從小和爸爸媽媽爭論的孩子,長大後處理社交中出現的意見分歧、言論壓力的能力也會更強。

我曾經看到一位媽媽這樣評價正在和自己鬥嘴的女兒:

“這孩子,你翅膀硬了是不是,說一句你頂十句!”

但轉念一想,我們養育孩子最終目的,不就是讓TA翅膀變硬,走出家庭,飛往更寬廣的天地嗎?

頂嘴的出現,意味着孩子的獨立正悄然開始。

正如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曾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經常對你“頂嘴”,不要急着生氣,你要做得是教他們如何正確的“頂嘴”。

當孩子想表達需求時,不應該像撒潑似的:“我就要這樣”,而是需要合理的理由,這就要求大人多問孩子“爲什麼”,培養孩子的邏輯表達能力。

與此同時,還要避免一些極具攻擊性的話。讓孩子知道,TA們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很重視,但永遠要注意方式和態度。

適度並且有禮貌地爭論,對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二、貪玩

幼兒園老師在新生入學那段時間,總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幼兒園到底教什麼?”

“幼兒園老師是不是每天就帶孩子玩?”

得知孩子在幼兒園以遊戲爲主要活動,大人們則會感到着急:“別人家孩子都認得幾百字了,我家孩子卻只知道瘋玩!”

大人們對玩耍都存在一種偏見,那就是:“玩”是最耽誤孩子學習的。

其實不然,童年的玩耍,對孩子的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看似瞎玩的過程中,孩子學到了他們一生受用的東西。

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用三組老鼠做過一場實驗:

第一組被一起放在標準的籠子裏,進行普通餵養;

第二組單獨隔開,放在不透明、光線昏暗的籠子裏餵養;

第三組被放進玩具齊全、光線充足的大籠子裏餵養。

結果表明,生活環境不同的老鼠,大腦發育存在顯著差異。越是在寬敞明亮、玩具多的“豐富環境”中,老鼠大腦發育得越好,各項能力越突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通過簡單的玩耍,習得各種生存能力。

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同伴中受到歡迎,恰恰是TA社交能力強、領導力十足的表現,他用真誠、友善換來了同伴的喜愛,並不是一件壞事。

會玩的孩子,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潛力。

孩子在玩耍中,能釋放旺盛的精力;可以學會社會交往的種種規則;與父母的玩耍裏,還能重建親子間深情聯結的橋樑。

過度限制孩子的玩耍,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僅僅要支持孩子去玩,還要陪着一起玩,讓孩子未來能做一個有趣的大人。

三、內向

“你爲什麼不活潑一點呢!”

“你怎麼連說話都不敢!”

“你要學着外向一點,太內向以後會很喫虧。”

這是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常聽到的話,大人們常常把內向當成孩子的缺陷,忍不住擔心和焦慮,甚至想要強行改變孩子的性格。

有位老人家嫌棄孫子內向,不愛說話,爲了鍛鍊孫子的膽量,天天帶着孩子去公園,讓他當衆背一首詩或者唱一首歌,孩子如果不照着做,就不回家。

後來孩子只要一聽要去公園,就哇哇大哭。

老人的逼迫,給孩子的心理留下了不小的陰影,越來越怕與人交流。

其實,性格內向,並不是一個壞毛病。

有心理學家曾經這樣描述內向與外向:

外向的人就像太陽能電板,需要室外的陽光來充電,所以他們會進行大量的社交、接觸高強度刺激,喚醒身體的能量;

而內向的人就像熱水壺,需要室內的電流來充電,所以他們獲得能量的做法是在安靜的環境裏,好好休息一下。

這些性格特質,影響了一個人的社交特徵。

其實內向的性格的人有很多優勢,卻一直被很多人忽視。

內向的孩子往往更能專注於內心世界、善於冷靜地觀察,能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懂得傾聽、擁有獨處的能力。

這就是內向孩子的力量。

而我們給孩子貼上的膽小、沒出息的標籤,反而破壞了孩子這種力量。

這不是在鼓吹讓孩子內向,也不是在否定那些開朗的孩子,只是希望父母能正視孩子身上的這一特質,畢竟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從出生的那天起就不盡相同。

如果父母能順應孩子的性格特點,多點尊重,多點耐心的引導,再內向的孩子也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最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人。只要處理得當,這些所謂的“壞毛病”也能變成孩子的成長優勢。

我是吳美嫺我在貴州貴陽,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