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新解

中原焦點中16 堅持分享1311天 23.1.7運動打卡第358天 2664h 約練71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shuō)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yuè)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導讀】學,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到孔子之時更是相當成熟了。據《甲骨文字典》,《說文》:“學,覺悟也。從教從……”甲骨文均不從攴,且省子或省作爻……故學當從爻取義兼聲。《說文》,“爻,交也。”教與學乃思想之交流,故教……從爻,爻,效也,仿也。段注爻曰,教與學字皆以爻會意,教者與人可以仿也,學者,仿而像之。”這就是說,學,與教有分不開的聯繫,其核心是“仿而像之”。這裏的“學”指的是什麼呢?一直以來,學術界並無分歧。然而,隨着創新風潮的興起,傳統的解讀也遭受到了新的挑戰。

2013年,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了楊朝明主編的《論語詮解》,認爲“本章表達了孔子對待自己理想與信念的態度”,“如果天下無道,時世不濟,那麼,即使很少人能夠理解或者根本沒有人理解,也應堅信自己的學說”,並且以“孔子臨終前七日之事”作爲證據,明確提出,學“有做名詞用的‘學術’、‘學說’等義,這裏應爲後者,指思想主張及對社會、人生的總體認識”。於是此處的解讀就有了分歧。那麼。這裏的學,到底是指學習,還是指孔子的學說?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如果《論語詮解》的編委們在年終總結時把沒有完成全年任務歸因於疫情防控,而領導因此得出結論,編委們的總結“意味深長”,是在“感嘆無道的現實,感慨自己的學說未能行世”,編委們會同意領導的結論嗎?想到了這一點,相信大家會對這一“創新”解說有一個基本的評判。孔子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他一直強調“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語出《中庸》)。”面對魯哀公關於儒服的詢問,孔子也是斷然否認:“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禮記·儒行》)。”正如中庸所載,“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孔子眼裏,哪裏有什麼他自己的學說?因此,所謂孔子學說,其實是後人對孔子教授內容的稱呼,而在孔子本人看來,哪裏有什麼孔子學說!因此,所有認爲孔子的話是論述孔子學說的解讀都是不符合孔子本意的!另外,中國古代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出現代人的想像。據《周禮》記載,建邦六典中,教典位列第二,僅次於治典;官府之六屬中,地官僅次於天官位列第二掌邦教;官府之六職中,教職僅次於治職位列第二,這是孔子時代的社會大背景。我們知道,孔子一生都在辦私學從事教育。在當時重視教育的社會大背景下,作爲一家民辦教育機構的負責人,您覺得孔子更可能會提到學習呢?還是會提到一個在他自己看來根本就不存在的學說?答案自在不言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