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真實教育相遇(一)

----觀看錢志龍先生的紀錄片《出走》第一集(尼泊爾)

今天下午非常有幸觀看了錢志龍先生關於教育探索的紀錄片《出走》第一集---尼泊爾,一心熱愛教育的錢志龍先生在自己的內心受傷後,他走到世界各地去療愈自己內心的傷痛,也去探索自己熱愛的教育的不同樣態。他抱着迴歸生活、讓學習自由快樂的目的,帶着自己對教育的初心在路上尋找着。

看了第一集《尼泊爾》之後,激動澎湃的心情讓我久久難以平復,回顧鏡頭中的點點滴滴,特別想記錄下幾處觸動我內心的地方。

一、沒有誰能真正解決你的問題,或許時間可以

被痛苦折磨得無法入睡的主人公帶着療愈自己身心的初衷來到了寺廟裏面想要得法師的指點,可是慧光法師卻只告訴他去磕頭,不聽他的解釋,也不想給他做出解釋。神奇的是,他跟着他人磕頭之後,果然能入睡了。但是醒來之後他還是處於痛苦的狀態之中,原本我的預想會是法師最後用智慧讓他頓悟,幫助他忽然釋然,然後放下,可是奇怪的是法師沒有強迫他去做什麼,就任其自然地接納着他的全部狀況。在這一點上讓我很有觸動,雖然法師沒有解決主人公的問題,但是我卻真的相信那是一位非常有修爲,內心很有境界的法師。因爲我相信或許有智慧之人能讓我們忽然悟到而覺醒,然後放下束縛靈活的負擔和包袱,但是那個覺悟點也是有它自己的節奏的,不是外力強加來的。法師的境界就在他允許、接受這一切的發生,這是真實而又讀懂主人公內心狀態的智慧之人。

由此我想到,我們和學生的關係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狀態呢?我們在學生面前扮演着“傳道受業解惑”的身份,但是我們真的能做到這些嗎?有多少學生的道來自我們教師呢?有多少學生的業是授於我們?又有多少學生的惑是我們解開的呢?是學生不想嗎?是我們不做嗎?還是我們不能呢?或許其中有很多因素,但是我認爲最關鍵的一點是學生的成長是有他自己的節奏的,我們無法強求,更不應該強求。我想紀錄片中的那位法師給了我一點重要的啓發,我們可以看到,可以懂得,但是我們也要理解,要接納,要放手,要順其自然,尊重他們自己的生長進度,這未嘗不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去借鑑的方法。

二、Tomorrow is here.

當主人公在法師那裏嘗試了打坐修禪卻沒有改變自己的心境時,法師建議他去行禪,就是去走路,於是他就參加了一個四天的山裏徒步的活動。在當地導遊的引領下,他走在山路上,喫着單調的飲食,心中時時刻刻在盼望着能見到傳說中住着神靈的神奇雪山,可是每天他帶着膝蓋上的傷艱苦地行走在雲霧繚繞、茫然朦朧的山路上,感覺自己走在一個永無盡頭、看不見天日的路上,他一遍遍急切地問着導遊什麼時候可以看到雪山。導遊非常耐心地回答,“Maybe tomorrow.”這是一次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的行走,或許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誰也不知道明天在哪裏,誰也不知道明天會不會來。就在主人公已經快要失去盼望的時候,導遊卻在一個早晨來敲他的房門,告訴還在沉睡的他,“Tomorrow is here.”明天來了,明天在這裏!雲開霧散,天藍澄澈,雪山聖潔,看到那發着靈光的雪山的一刻,簡直讓人感動到流淚。

當看到雪山出現的那一瞬間,我忽然意識到: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的狀態就跟主人公一樣啊,我們一直就走在雪山中,但是我們不停地找啊找啊,我們焦慮地盼啊盼啊,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我們尋找的那份聖潔其實一直就在,它一直就在那裏,只是我們被迷霧遮住了雙眼,我們沒有看到而不是它不存在,只是我們沒有看見而已。

不管是有形的“雪山”還是無形的“雪山”,想想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那些東西,是不是也是常常會經歷這樣一個歷程,我們看到它那一刻的驚喜只是一個表象啊,我們心裏的看見可以一直在啊,一切的找尋一直都在始發於我們的心裏啊!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的心裏像照進了萬縷陽光一般明亮。請不時地提醒自己It is there all the time.(它就存在於那裏。)

三、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很好的老師

主人公在沙彌學院和那些小沙彌住在一起當志願者的時候,我看到了教育的另外一種形式的存在。一種讓我感到震撼的真正教育在發生的別樣存在。在那裏,沒有課程設計,沒有固定教師,沒有固定的上課時間表,而那些孩子的來源又特別複雜,可是真正的教育就存在於人和人之間以本真的樣子相處和互相學習與影響之中。那裏沒有學校的任何條條框框,卻有着學校沒有的真實生活,自己種菜,自己做飯,自己學習,大孩子照顧小孩子,自己習武,自己畫畫,自己修身,自己約束自己,帶着敬畏之心去生活。

在沙彌學院,那些還未成年的孩子,那些帶着自己曾經的各種生活印跡的孩子在那裏還原了生命本身的美好,讓人感動的同時也讓人思考:我們的社會有多少孩子在過度競爭的壓力下失去了生命本來的純真和快樂呢?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孩子的那些負擔,給孩子帶來的都是什麼呢?我們給予孩子的是孩子們真正想要的嗎?

四、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主人公爲了解決住宿問題,他找到了一家孤兒院做志願者。因爲語言不通,他就陪着孩子們想着法子玩,做手工,看電影。表面上看,好像他也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可是爲什麼那些孩子竟然爲了能有機會和他牽手上學,竟然競爭到要打仗的程度呢?那是孩子們發自內心對他的愛啊!是什麼讓孩子們如此愛他呢?或許就是因爲他給予孩子們的真誠的愛的陪伴吧!我想那些從小就失去父母陪伴的孩子心裏會多麼渴望這種愛的陪伴啊!而主人公就是用愛的陪伴贏得了孩子們的心啊!就像主人公自己感悟的那樣,“知識沒那麼重要,陪伴纔是重要的。”這句話對於我們家長和老師來說是不是一個重要的警醒和提示呢?我們要給予自己的孩子什麼呢?什麼是孩子們最渴望的呢?什麼對於他們的一生都是滋養和潤澤的呢?

帶着自己內心深深的痛卻去深愛孩子的主人公,他想走遍世界,與真實教育相遇!我知道他遇到了,幸運的是我有幸遇到了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