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間

文/古月祥日

我居住的地方在魯東大學跟前,新冠疫情尚未肆虐之時,魯大校園就是我的“後花園”,工作之餘和閒暇無事的時候總是喜歡到校園裏轉轉。

那裏有頗具煙臺特色、蜿蜒起伏的校園小路;有清幽靜謐卻書聲朗朗的小樹林;有春天柳條垂拂、夏天碧波盪漾、秋天野鴨浮游、冬天冰面如鏡的人工湖;有供年輕人馳騁的綠茵場、籃球場和中老年人“暴走”的環形跑道;還有一個極具特色、活動豐富的校園新華書店—“書窩兒”。

說到這個書店,的確是一個好去處。它是一個公益性質、由學生充當志願者管理的特色“小窩兒”,每當我在校園裏逛累了,尤其是在炎炎夏夜,最後的落腳點必然會是這裏。這裏也對校外開放,有在這裏埋首認真讀書的;有在這裏聚精會神複習的;還有在這裏休憩觀影的。沒錯,“小窩兒”每週都會選擇播放一部影片供大家免費欣賞,雖然不是什麼熱門大片,但那種感覺卻是極好的。

我最經常光顧的,卻還是要數魯大的後山—“黃金頂”,這座山可以說是留下了我二十多年的足跡。還在部隊時,就經常跟戰士們一起“跑山”訓練,一圈下來怎麼着也有個六七公里。從沒有路,到泥濘土路,再到如今的水泥路,我一路攀登,一路見證“黃金頂”的華麗蛻變。原本只有草木的荒山野嶺,在當地主管部門和魯東大學的大力改造下,如今的“黃金頂”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有曲徑通幽的青石板路、有拾階而上的文化走廊,有休憩觀景的半山小亭,有儒家文化鼻祖-“孔聖人”的塑像和《論語》碑刻,有文化氣息濃郁的小廣場,有品類繁多的植物苑,有“沿河看柳”的蓮花塘……到了春天,漫山遍野噴薄而出的奼紫嫣紅,更是令人宛如身處世外桃源!

從青年到中年,從部隊到地方,多少個春秋和冬夏,數不清的晨曦與黃昏,或行走或奔跑在“黃金頂”的山路上,從含苞待放、生機勃發,看到鬱鬱蔥蔥、滿目青翠,再到層林霜染、秋風落葉,直至枯木肅殺、白雪皚皚。

相比光鮮亮麗的交際應酬和喧囂繁華的鬧市紅塵,我更愛這樸實無華的自然生髮與簡簡單單的生活狀態。出塵與入世,從來都是留給那些大人物們頭疼與焦慮的事情,凡夫俗子還是簡單點好,這樣容易快樂。

突發人世間的新冠疫病肆虐,讓這原本簡單卻快樂的生活拐了個彎。爲了阻斷疫情傳播與擴散的途徑,校園不再對外開放,連上山的路也被鐵絲網層層隔離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小區裏的道路成了“後花園”,最遠的旅途也不過是小區外那條“青年南路”大陡坡。

好在隨着國內高效的抗疫舉措和全民的衆志成城,疫情得到了十分有效的控制,這種封閉狀態也很快解除了,上山的小路又重新開放,略感可惜的是校園仍是處於半封閉狀態,除了師生可以進出,還是沒有對外界開放。但我相信,隨着疫苗接種的普及和始終未曾放鬆的防疫政策,距離校園重新開放的時間也不會太遠了。

期盼中,尚有些料峭的大地,迎來了一場春雨,一簾久違的甘霖。池塘,溝渠,河道,都在歡快地吮吸着。漫山遍野仍裹緊冬衣的樹木花草,缺少了春雨的滋潤,也不見了往日的那份嬌嫩。此甘霖,彷彿是一場沐浴禮,提醒它們該脫冬衣換春裝啦。

越來越準的天氣預報說,今天雨,明天晴,想來應該是不會錯的。今天暫且偷得半日閒,停住踏青尋幽的步伐,坐在落地窗前的藤椅上,就這麼靜靜地聽着鋼琴曲,癡癡地看着雨如簾,任心神不羈地飄蕩。

不論它飄向何處,那都是心之嚮往。

窗外那抽絮的柳樹枝,喜不自禁地搖曳着本就婀娜的身姿,享受着天浴所帶來的歡暢。

苗圃裏的小草,在頻頻地點着頭,彷彿在歡迎那來自天空的朋友。

耳中,暢享鋼琴曲的輕柔;眼中,滿是大自然的饋贈。美好的感覺,不是苦苦尋覓而來,恰如此時的不期而遇。

音樂聲中,有大自然的曼妙;大自然裏,滿是音樂的靈感。

歲月,每天都在被刻下痕跡。

時光,無論如何都不會停留。

人世間匆匆的腳步,哪怕只有片刻停滯,來欣賞這沒有一絲雕琢的春景,無矯揉造作,無巧言令色。

待明天,晴空萬里,空氣如新,再登山攀峯,看那幽境的勃發與春華。

簡單的人世間,快樂的幸福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