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真學而教》第四天打卡

      今天自讀了建議五——“多多”就能“益善”嗎?,建議六——碎問而閃存能不是惰性知識嗎?讀後也有自己的收穫與思考。

  建議五: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們需要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課,有效的語文課,有價值的語文課。當下我們的語文課堂存在着追求所謂的“高效”,常用短、淺、快的方式,把太多的信息、知識、技能一股腦的教給學生,結果讓他們不知所措,讓他們疲於奔命,讓他們所學不少,所獲不多。很多時候,我們是在學生新湖裏打水漂,留下的是幾圈速生速滅的漣漪。

    當然,教學中的多與少是辯證統一的,是相對而言的。少當然不是不原則,無條件的少,要不然,教學相當簡單,就是向着少之又少,無以復少的窪地之間滑行就可以了。當少則少,不當少處一個也不能少,也就是面對所謂的核心基礎,教學理應堅守不移,攻堅克難。我們本着少就是多的教育理念,要相對的少,濃縮的少,有力的少,引入的少,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澄清、澄澈、澄明的學習情懷,讓其更多體察、體驗、體悟學習之道,學習規律,如此,我們將擁有更能吐納的心胸,更爲敞亮的心境,更加踏實的行動,更爲美好的前途。

      讀了建議六,明白課堂上教師碎問的危害。王榮生教授說:“一堂課提出太多問題,內容確定性就弱了,由此可推知教師不知道要教和在教什麼,知道未必能上好課,不知道則一定上不好課。”贊可夫也曾說,教師問的多,學生忘得快,知識就很容易“揮發”。捫心自問,爲什麼碎問化的課堂卻能成爲課堂的風景?一是時局的影響,當今社會,信息氾濫,碎片化信息化的知識大量湧現,那碎問就成了課堂上的刷屏行爲。二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產物。我們教師老當心自己問不全,把所謂的知識點遺漏,殊不知讓我們用嚼碎的知識喂大的孩子能走多遠?三教師缺乏必要的學科素養和通盤構架課堂的能力,無法深入重點、難點或核心部位,只能在文本中兜圈子、東衝西突:或者四面受敵,多向出擊。真正能以點拎線、以線牽面、以面立體的成熟教師不多,在他們那裏,一堂課無須喋喋不休發問,只要牽住問題牛鼻子,一問便能勝多問。當然這裏的問既要有提綱契領的大問題,也要有突破整體的小問題。佐藤學語,真正的教學智者不時會讓孩子們陷入“意義充溢的沉默”,讓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珠粒穿成唯美的珍珠,讓知識之間有關聯,有整體,有靈魂。

      朝着少即多的課堂行進,抓住主問題,練就自己解讀文本的能力,相信功夫到家,一切教學的弊端會不攻自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