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奎律髓67·卷23閒適類,王維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

前言、

《瀛奎律髓》卷23閒適類,方回引用了韓愈的一段話:

韓昌黎《送李願歸盤谷序》下一段所謂:“窮居而閒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採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黜陟chù zhì不聞,理亂不知,起居無時,惟適之安。”此能極言閒適之味矣。

詩家之所必有而不容無者也,凡山遊、郊行、原居、野處、幽寂隱逸之趣,於此所選詩備見之。

閒適詩,自然令人想起唐朝詩人王維。方回在這一卷選錄了108首五律,其中前5首,都是王維的名作。

一、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就開始喜歡研究道家,晚年時把家安到了終南山下。可以看出這是王維晚年的作品。

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王維,幸運地免於因任僞官而治罪,反而還擔任了尚書右丞的職位。這時的王維看破仕途的得失與艱險,於是遠離是非,過起了亦官亦隱的生活。

中間四句,體現了他悠閒自在的心境。方回點評說:

右丞此詩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如輞川孟城坳、華子岡、茱茰沜、辛夷塢等詩,右丞唱裴廸酬,雖各不過五言八句,窮幽入玄學者,當自細參則得之。

這首五律有些像齊梁時期的永明體,雖然注意對仗,但是有很多出律的地方,不爲格律所束縛。嚴羽《滄浪詩話》所謂的“古律”,即說的這類律詩。在初盛唐時,有不少詩人的律詩有這些特點。

二、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逓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帶長薄,仄平仄,平仄仄的變格,長長的一片草木叢生之地。

這首詩比起上一首,就基本符合五律的要求了,方回點評說:

閒適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嘗不工者,此詩是也。

流水如有意,平仄平仄仄,有,拗;暮禽相與還,相,救拗。

前6句,說自己歸隱途中所見景物。詩人娓娓道出,自然淡泊,令人感覺似乎無斧鑿痕。不過紀曉嵐則說:

紀昀: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後還於樸,斧鑿之痕俱化爾。學詩者當以此爲進境,不當以此爲始境,須從切實處入手,方不走作

並非詩人不追求雕琢工整,只是詩人水平高,修補於無痕之中。後人學詩,不要把王維這種特點當做起點,因爲這是極高的境界,非初學者所能掌握,否則會畫虎不成反類犬。還是老老實實從雕琢刻畫學起,掌握好切實描繪的本事,再逐步進階到王維自如揮灑的水平。

三、韋給事山居

尋幽得此地,詎有一人曾。

大壑隨階轉,羣山入戶登。

庖廚出深竹,印綬隔垂藤。

即事辭軒冕,誰雲病未能。

方回這這首詩押韻有特點,另外“羣山入戶登”比王安石有味:

此詩善用韻曾\登二韻,險而無跡。羣山入戶登一句尤奇,比之王介甫兩山排闥送青來,尤簡而有味。

作詩必須押韻,有的韻部字多,有的字少,字少的就被稱爲窄韻和險韻。這首詩押【蒸】韻,這個韻部字不多,屬於窄韻,而曾、登作爲韻腳並不多見,難度較大。

王安石的“兩山排闥送青來”出自《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兩山排闥送青來,兩邊青山似乎開門展現出一片翠綠(或:青山似乎入門而來);大壑隨階轉,羣山入戶登。一路行來,山谷似乎隨着臺階宛轉,羣山彷彿登門而入。

王安石的一句詩,與王維的兩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用擬人手法寫山。山從被動化爲主動,不是人看山,而是山主動迎人而來。

四、輞山閒居

一從歸白社,不復到青門。

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

青菰臨水映,白鳥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桔橰方灌園。

白社,歸隱之處。青門,泛指京城東門。歸隱後,就不在想官場的名利了。

這首詩兩用白、青二字,一個字重複可能是無意,兩個字重複就是詩人不在意了。或者有意爲之,兩個重複的字,也是一種平衡吧。不過紀曉嵐還是指出,這種事儘量避免爲好。

“青”“白”二字究是重複,不可爲訓。《瀛奎律髓匯評》

關於中間二聯寫景,方回在《瀛奎律》中點評說:

右丞有六言田園樂七首:“”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舉世稱歎。“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緑樹高原”,與此“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予獨心醉不已。

方回說,這兩聯與王維的六言詩,欣賞時有類似的感覺,令人心醉。

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流水對,主語是同一個人物:我,只是被省略掉了。頷聯人在景中。

青菰臨水映,白鳥向山翻。頸聯是詩人看到的景物。 

這首詩尾聯見意,還是十字句。於陵子,居於於陵這個地方的陳仲子,即於陵子仲,典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 於陵子仲 辭三公爲人灌園。

桔槔俗稱"吊杆",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戰國時,楚王想聘戰國時隱逸之士爲相, 沒想到人家不幹,跑去爲灌園了。

王維自比陳仲子,不過王維好像還拿着朝廷俸祿,半官半隱,真是好閒適。

五、淇上即事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

牧童望村去,田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

這是王維早期的作品,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前後,王維30歲左右,當時隱居於嵩山,淇上是其隱居之所。

王維似乎狀元及第的時間有些爭議,不過看這首詩似乎是在王維及第之前。因此詩中沒有辭官而歸隱的內容。

關於王維描繪山林景物的特點,方回點評說:

右丞詩長於山林,“河明閭井間“”一聨,詩人所未有也。牧童田犬句,尤雅淨。

結束語

王維是山水田園詩人中的代表人物,不但詩好,還精通書、畫、音樂等。傳說王維之所以能夠作狀元,就是因爲在玉真公主面前彈奏了一曲,結果被公主注意並賞識,把狀元給了王維。

享受高官厚祿,又可歸隱一隅不問世事,可能是文人最高的理想之一。李白、杜甫都沒有做到,這卻是白居易、王維的晚年生活,白王二人可謂善於謀身者。

結束時,依照慣例作詩一首爲今天作業,五律《遊山》:

中年不問道,只是愛遊山。寺僻僧歸靜,澗空花落閒。

登臨滄海闊,吟詠暮雲還。得失與嗔喜,相忘杖履間。

@老街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