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學習筆記——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習慣了情緒化表達,而不是表達情緒

美嫺今天學到的:

“媽媽,你應該像獅子王一樣教育孩子”

在《獅子王》這部電影裏,小獅子辛巴違背父親的命令,偷偷跑到大象墓地,被鬣狗圍攻,差點丟了小命,幸虧父親木法沙把它救了回來。

事後,父子倆在草原的暮色下單獨談心。

按說,辛巴闖了這麼大禍,父親要好好教訓他一番,讓他長點記性纔行,才能保證以後不再犯。

沒想到,父親卻告訴辛巴,他今天感到很害怕,因爲他非常害怕失去辛巴。

辛巴也向父親袒露了他的想法:他之所以去大象墓地,是因爲想證明自己和父親一樣勇敢。他不知道父親也會害怕,會這麼擔心他。

木法沙告訴辛巴: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的勇敢纔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談話到此結束,釋懷後的父子倆在草原的夜色中親暱地嬉戲追逐。

看完這一段有了一點思考:“看看獅子王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我和孩子一起看完,我問她:“你覺得,木法沙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孩子說:“辛巴惹了這麼大麻煩,木法沙卻沒有批評他,他們只是說出了彼此真實的感受。”

我問:“那你覺得這樣的教育有效果嗎?”

孩子說:

“有效果,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方法挺好的。

我記得有一次,爸爸不讓我喫垃圾食品,還說了我一頓。後來爸爸說,其實我90%都做得挺好的,只有10%做得還不夠好,但是他只盯着我那不夠好的10%看。這一點他做得還不好,應該多看看我做得好的那90%。

爸爸說了這些話後,我就不怎麼喫垃圾食品了。”

“哦,”我說,“我大概明白了,那咱們以後也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好嗎?”

孩開心地說:“好。”

01

學會說出情緒

第二天一早,孩子醒來就惦記着要看電視。

結果這一看就看了一個多小時。中間幾次催促她,快去洗漱,快去換衣服,要出門了。

她都是答應着,眼睛卻一刻不離電視,洗漱也是匆匆糊弄一下就算完成了。

我就有點生氣了,說:“我去喫飯了,你自己在房間好好看電視吧。”

孩子聽出了我的不高興,趕緊關掉電視,和我一起出門。

走在路上,我悶聲不響。

孩子看我臉色還是陰着,就時不時地逗逗我,搭個話,送上個笑臉,那意思是:媽媽,你別生氣了。

我想起昨天獅子王的故事,我在想:我這樣一不高興就擺出臉色,是想達到什麼目的呢?

我想讓孩子體會到她不加節制看電視的後果,是惹媽媽生氣了,讓她以後看電視有所收斂。

但是,我這麼做,卻讓她學會了以我的臉色來判斷是否應該做一件事,而不是她自己認爲該不該做。

那孩子在無意中學會了看大人的臉色行事。

我自己就曾經是一個非常在意別人臉色、評價的人。

那種在意,不是你想不在意就能不在意的,完全是一種自動化反應,真的很心累,需要很多很多的覺察和成長才能一點點走出來,讓重心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我知道其中的滋味,所以,我不願意讓孩子成爲這樣的人。而我的做法,恰恰是在把她訓練成這樣的人。

有了這個覺察,我及時調整了情緒,想到昨天孩子讓我看的《獅子王》,我想了想,說:

“你看,咱們今天還有活動安排,需要抓緊時間,媽媽一早就在忙着收拾整理,你卻在那裏看電視,不僅不能幫媽媽,連自己的洗漱都顧不上,所以媽媽有些生氣。

媽媽知道,電視裏的內容很吸引你,你想多看一會兒,我也挺理解的,不過,咱們要出門,我也需要你的幫助。

接下來的這幾天,你可以配合媽媽一下,把自己的事情打理清楚再看電視嗎?”

我又加了一句:“我現在在試着用《獅子王》裏的方法和你溝通,我這樣說,你覺得怎麼樣?”

還子點點頭:“這樣的溝通挺好的。我知道了,媽媽。”

說完這番話,我自己都感覺到內心發生了變化。

之前憋着的那股火氣神奇地消失了,心裏變得輕鬆、舒暢,心境也變得明朗多了。

原來,我們總想着用生氣、發火來壓制、懲罰別人。

但是,能不能懲罰到別人不一定,這種情緒化的表達卻是火上澆油,反而強化了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自己先變得不快樂了。

想懲罰別人,實際上,首先受到懲罰的,卻是自己。

02

情緒化表達VS表達情緒

事後,我對這件事做了思考和覆盤。

這件事和《獅子王》裏父子倆的對話,很生動地說明了一個問題:情緒化的表達和表達情緒,這是兩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習慣了情緒化表達,而不是表達情緒。

什麼是情緒化表達?

就是在語言和行爲中帶着情緒,用情緒告訴孩子:我生氣了。

讓TA意識到:

我之所以這麼憤怒,都是因爲你造成的,你需要爲此負責。

你改變了,我纔不會這麼生氣,纔會對你好臉色。

很多媽媽吼孩子,衝孩子發脾氣,摔摔打打,都是一種下意識的情緒化表達。

就像我因爲孩子看電視最初做出的反應。

我耷拉着臉,不理他,這其實是一種隱性的憤怒,以此告訴TA:我生氣了,你還不趕緊做出改變。

03

爲什麼會發怒、懲罰?

爲什麼會有情緒化表達?

因爲我們的怒火背後往往隱藏着恐懼和無助,脆弱和期待。

只是,我們很少意識到情緒背後的這些東西。即使看到了,也不敢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

怎麼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無助呢?會不會讓TA看不起?會不會讓TA更加有恃無恐?

一想到這些,我們就更加心生恐懼。

不行,絕對不行,我要維護我的自尊。

我要穿上憤怒的盔甲,用吼罵讓TA屈服,讓TA聽話。

我要懲罰TA,讓TA害怕,讓TA有不好的感覺,這樣,下次TA就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可惜,憤怒和懲罰,只會激發恐懼。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聽話背後的動力,是恐懼,是因爲害怕懲罰、害怕被拋棄而不敢去做。

一旦懲罰消失,TA很可能變得變本加厲,以補償過去的壓抑。

或者,TA會變得更加取巧,想方設法鑽空子,以規避懲罰,成爲一個“油滑”的孩子。

或者,TA會變成一個唯唯諾諾、非常敏感的孩子,習慣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再或者,TA不再害怕懲罰。當懲罰失去了威力,你又該怎麼辦呢?

而且,憤怒和懲罰,看上去沒有壓抑情緒,而是發泄了出來,但是,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發泄——媽媽們對自己的憤怒情緒沒有清醒的覺察,更看不到憤怒背後隱含的感受和期待,完全是被情緒驅使着本能衝動。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同感,吼完了孩子,看上去是發泄了情緒,但過後感覺並不好,並沒有因此輕鬆一些,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04

那該怎麼辦呢?

處理情緒的真正方法,是表達情緒,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

就像木法沙告訴辛巴: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

就像我告訴孩子:我剛纔有些生氣,我對你的行爲有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

爲什麼要表達情緒?

因爲情緒是這樣一種神奇的東西。當你看不到它,迴避它,壓抑它,它就會掌控你,驅使你做出衝動的、無意識的舉動——情緒在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想方設法讓你看到它。

當它被表達、被對方看到,它的威力也就煙消雲散了。

而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意識化的過程。當你用語言表達出情緒,就是一個被看到、被意識化的過程。

當情緒和感受被說出來,被“看到”,它的威力也就消散掉了。

你就從被情緒掌控變成了掌控情緒。

表達情緒,其實也是一個真實地面對自己的過程。

當你變得真實,真實地面對自己,真實地面對他人,對方纔會回報以真實。真正的情感交流纔會發生。

當我們不能對自己真實,我們也會養出一個不真實的孩子。

你給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從情緒化表達到表達情緒,這也是一個修煉的過程。

表達情緒,需要覺察。

需要及時覺察自己的內心,看到憤怒背後的恐懼,強勢背後的脆弱。

看到、承認、接納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有恐懼、會脆弱的人。只有允許自己有恐懼、有脆弱,你纔會允許孩子有恐懼、有脆弱,允許TA的不完美。

表達情緒,需要勇氣。

勇敢地承認並表達自己的恐懼、脆弱,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期待。

真實是需要力量的,“色厲”的人往往內荏,內心強大才會平和淡定,不會害怕被傷害。

表達情緒,還需要不斷練習。

每當有了情緒,嘗試着覺察情緒,和自己的感受相連接,試着表達自己。

這並不容易。我們早已習慣了用頭腦去分析評判,習慣了衝動行事,習慣了掩飾和僞裝。

就像在原始叢林中開闢出一條小路,會被劃傷,會被絆倒,但還是要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下去,去克服自己的羞恥感、虛弱感,去練習真誠地表達。

你離真實的自己越近,你就離真實的孩子越近。

05

美嫺這樣想

感謝孩子,陪伴她成長的過程中讓我看到了自己,讓我堅持不斷學習。

我想,父母學會平和地表達情緒,這也是一個孩子希望被對待的方式。

以上內容是今天的學習分享,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我是吳美嫺我在貴州貴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