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經驗永遠無法代替體驗

因爲真正的強弱,實際上是由人的思維心理決定的。

我們看歷史書,那些真正的強者,即使身處陋巷,沒有發跡前,也已經具備了強者的思維特徵。

冷靜,狠辣,胸懷大志而又不卑不亢。

睿智,靈活,一往無前而又百折不撓。

所有的反擊、所有的威脅,都是那麼的軟弱無力。教父曾經說過:沒有實際行動的威脅,毫無價值。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經驗永遠無法代替體驗。

一個人的強大,都源於他自己最爲獨特的奮鬥經歷,這些經歷帶給了他獨一無二的個人體驗,而他又從這些體驗中總結和汲取出了她獨特的認知,最終構成了他自身的強大的、穩定的思維、心理和行爲模式。

但作爲強人下一代,即使強大的人將全部經驗傾力授予、毫無保留,他所知道的這些東西都是隔了一手的“他人的經驗”,而不是自己活生生的人生體驗。他是不可能真正感同身受,並進而從中汲取智慧。

幾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恨不得一股腦地將自己踩過的坑、喫過的虧,全部告訴ta,讓自己的孩子能走得更順暢,能比自己更成功。不是說完全不行,但一定不要過了。不要以爲“我都跟你說過了,你怎麼還xxx啊”“說了你多少遍了,你怎麼就不聽啊”……你說的再多,那也只是你的經驗。你

永遠也不能代替你的孩子去尋找ta自己的體驗。你越是想要替代,就越是在害ta,你越是想要把ta保護得很好,就越要做好ta畏首畏尾、全面平庸的心理準備。你越是想要用自己的經驗去代替孩子的體驗,ta就越可能感到被你控制的痛苦。甚至有可能在叛逆下走向反面。

如果你還沒有孩子,不妨把自己的父母代入下看看,是不是父母說得越多,你往往越不想聽。

人生,真的重在體驗,所以該跳的坑還是會跳,該踩的雷還是會踩,也正因爲如此,每個人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從這個角度來講。

越是想要乾點大事的人,我強烈建議,越要趁着年輕的時候多去折騰,多去體驗。

所有大器晚成的人,年輕的時候也沒有閒着。你不能指望着,你年輕的時候什麼苦都不喫,什麼罪都不受,什麼破事兒都不趕上,然後某一天就自然而然具備了強大的心理素質,縝密的思維,以及敢於應對一切困難挑戰的信心決心。

如果說經驗不能代替體驗,難道就真的需要什麼都去體驗嗎?摔過了才知道疼,難道非得要瀕死一次才知道怕死嗎?當然不是。經驗不能代替體驗,他人總結的道理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思考。

但如果是你已經有了一些經歷,總結了一些啓發,這時候再有意識地、主動地去吸收一些他人的經驗,當然會成長更快。或者是在你學習、生活、工作、成長等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樣也感到難以處理,這時候突然有一個值得信任的長者智者用自己的經驗給你一些指點,很可能就突然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了。

歸根到底,決定一個人思維和行爲方式的,除了他個人的經歷,還有他的認知。自己的經歷和他人的經驗,都是外在的東西,只有你對他的看法,纔是真正決定性的。

而這,就是認知。同樣一件事,同樣一段經歷,認知不同,看法就會完全不同,相應的處理方式也就會不同。

所以,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就更應該從那些已經獲得成功的人身上,去琢磨他們的認知模式,看看同樣一件事,你是怎麼看、怎麼做,他們會怎麼看、怎麼做。去觀察不同看法、不同做法,所帶來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去細細咀嚼,他們爲什麼會這麼看、這麼做。

你如果有這樣主動吸收的意識,那麼他人的經驗,就不再是與你毫不相關的東西。相反,他們會成爲你快速提升認知的獨特渠道。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認知,纔是決定人與人本質不同的東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