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外,哪個更焦慮?

《肖申克的救贖》裏面有句話,大意是這樣的,你被體制化了,最開始你不喜歡它,厭煩它,到後來你開始依賴它,沒有它活不下去。

這種情況就是被體制化了。

唯一的例外就是安迪,十九年如一日的勤懇努力,不斷地做着各種各樣的事,最終成功的突破了體制的束縛,奔向了自由的遠方。

體制內外,如果是你,該如何選呢?


有個朋友,自己做點小生意,每天比較忙碌,也比較充實,給自己幹活嘛,彷彿有使不完的勁,家裏一兒一女,學習不怎麼好,但也不焦慮,整天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有人建議他說,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他也不置可否,行動上依舊專注在自己的生意上面。

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生遠

如何才能爲之計深遠呢?

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出來找個好工作,一輩子安安穩穩過日子,大約是大多數家長的想法。

這個朋友呢,他的想法是這樣的,父母能留給孩子們什麼呢?

除了那些虛的,最實在的最直觀的,能留下來的,第一就是金錢,就是家產,所以他多努力一些,將來孩子們沒那麼出色,能接手他的一攤子事,好像也不錯,喫喝不愁。

所以他焦慮什麼呢?

教育孩子,一直逼迫孩子,可能也不利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自己心情搞得一團糟,最後圖個啥呢?

還有個體制內的親戚,跟這個體制外的朋友想法就差異很大,經常性打罵孩子,逼迫孩子多讀書,多寫作業。

家裏經常雞飛狗跳,孩子不開心,家長也難受,甚至彷彿冥冥之中有種力量在推着孩子朝着相反的方向走,越打罵,作業越是不寫,書越是不讀。

搞到最後,整家人都身心俱疲。

按他的理解,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纔是正事兒。

套用體制外的朋友的想法,體制內的親戚也有他不容易的一面。

一方面,雖然體制內穩定,但是收入也低,家裏的錢不多,留給孩子的就所剩無幾,甚至自己體制內的工作也不可能直接留給孩子,所以這個孩子將來能依靠的其實只有自己,父母能幫他的非常有限。

從這方面講,親戚的焦慮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其實分清界限很重要,有些事兒自己能改變,有些事兒自己改變不了。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只在自己改變範圍內努力奮鬥,似乎纔是更可取的做法。


某種程度上,親戚就需要多從朋友那裏學習學習,自己能改變的事情非常少,甚至到最後發現,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越早接受這個觀點,並且只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內努力,生活或許會更好一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