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教材——四书

元月20日,第十天

读《经典常谈》第七《四书》


自从文字诞生之日起,书籍就应运而生,他们经历不断的变迁与发展。种类繁多,内容博杂,没有系统的分类和统一的标准,直到元代,逐渐形成了规模,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才有了一定的划分,读书应从基础开始,于是就有了基础教材——四书

到了宋代,官方钦定了这四部书为官方教材,考试必考,想要求取功名,就必须读四书,读朱子注解。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

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利禄,四书必读,是基础之学。他们系统的阐明了一个修身养性的步骤和标准,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朱子是最初教材修订的第一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