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的路徑選擇



前面講到激勵是把雙刃劍,用得好,萬物皆可激勵,可以讓管理自動自發,但是,激勵是有邊界的,萬物激勵皆有度,如果把握不好這個邊界,激勵就會走向反面,自損軍心,傷及自身。

當前,有關激勵的理論有很多,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需求理論等等,由此也提出了很多操作性的方法和工具。但是,無論哪種理論都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有適合還是不適合的選擇,我們的策略要基於我們所處的環境,順應人性的底層需求,作出切合當下情境的取捨。

所以,對於管理者來說,在操作中就要充分利用好激勵的兩面性,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選擇不同的激勵策略。這裏就提供三條選擇路徑。



一、投其所好,管理好激勵點

領導在對下屬和員工的激勵中,與其給領導想給的,還不如研究下屬和員工的期望值,給他們想要的,這個就是投其所好。

但是,人的需求是多元、模糊和變化的,無論領導如何滿足下屬和員工的需求,總會存在未滿足、無法滿足的東西,我們說的“慾壑難填”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激勵中的投其所好,這個“投”字應該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說,從下屬和員工的這個“好”入手,管理好他們對於需求的期望值,把握好激勵的邊界,探準激勵點,一點點地深鑽下去,如此就像撓癢癢,讓員工欲罷不能。

那麼,“投其所好”其實就是做好兩件事:第一步,找準下屬和員工的底層需求;第二步,激發這些需求,同時實施精準管理。下面就來說說具體的操作過程。

第一,找準需求點。

有這麼一個故事。森林中,兩隻獵狼犬正前後圍捕一隻野狼,經過長時間的角逐後,這兩隻獵狼犬已經累得趴在地上喘着粗氣。它們望着一直跑在前面的野狼問道,“老兄,我們數量比你多,實力遠超於你,但爲什麼總是追不上,就差那麼一點點?”野狼回答說,“因爲我們奔跑的目的不同,你是爲了討好主人獲得獎勵,而我是爲了自己活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需求有多大,他的動力就有多大,一旦這個需求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那麼他就可以一往無前,全力以赴。

故事中的獵狼犬和野狼都有自己的需求,一個是爲了得到主人的獎勵,另一個是爲了活命,但是,在這樣不同的需求中,野狼逃命的需求被獵狼犬百分百地徹底激發出來,而獵狼犬討賞的需求並沒有被它們的主子最大程度激發出來,因而在動力上遠遠不如野狼來得徹底和絕望,它們的失利也是在所難免了。

所以,找準需求點,就是在全部的需求中,唯獨只有這一個需求可以被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轉化成激勵點,爲我所用。

比如,對於一個年薪百萬的人來說,他很有可能爲了享受一個週末的休閒,而放棄這個週末加班帶來的萬元獎勵,那麼,這個萬元獎勵就不是他的需求點。

但是,對於一個年薪只有幾萬的人而言,他則會爲了區區幾千元的獎金,而不分週末地加班加點,這個時候,獎金的誘惑對於這個人來說,就是他的需求點,可以被徹底激發出來,成爲我們可以利用的激勵點。

所以,找準需求點十分關鍵,否則你再怎麼激勵也是無濟於事。從現實來看,職場上的關鍵性需求點也就這麼幾類:賺錢,過上好日子;改運,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交際,獲取社會交往來整合職場資源;追夢,在挑戰中獲得成就感。

不過,找到了一個人的需求點,這還遠遠不夠,接下來就是如何管理好這個需求,施加手段讓它成爲可以利用的激勵點。

第二,管理需求點。

很多領導只想到激勵就是一味地滿足,卻不懂得激勵更需要妥善管理,否則這個激勵就是一個無底洞,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如果你要滿足一個下屬或員工的需求,那麼,你首先就要對這個需求設置一些前置條件,這些條件就是對於需求點的管理。

比如,很多公司在員工入職的第一天,就告訴他們,“如果你們需要公司爲你們提供什麼、做什麼,你們首先要想想自己可以爲公司帶來什麼、貢獻什麼。”

這樣的訓話其實就是對於員工需求點的塑造和管理,而且這個問題的答案越清晰、越具體,那麼員工的期望就會越清晰、越實在,這樣就能夠取得更好的激勵效果。

企業管理中十分流行的KPI、OKR、平衡記分卡、360度考覈等等績效考覈工具,其實都是在對員工的各種需求點實施管理。

像華爲這樣的企業,針對員工的激勵舉措之所以非常成功,在於它塑造和傳遞的“高壓力、高績效、高回報”這樣的價值創造模型,很好地管理和激發了員工不同的需求點,讓員工認識到,在華爲工作必須在高壓下,做出持續的績效貢獻,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高回報。



二、層級不同,策略也不一樣

團隊激勵是分層階的,班底成員、中層骨幹、普通員工,以及新老員工,層面不同,需求也各異,如何完美搭配好各個層階的激勵因素,就是一個十分藝術的難題。

不同的階層,我們的激勵也有不同的取捨。相對來說,班底成員更需要一個價值層面的激勵規則,引導他們聚焦中長期利益,避免短期行爲,確保團隊的中長期利益最大化。

這個價值層面的遊戲規則,其實就是一個利益分配問題,這個規則到底怎麼定,不同的團隊會有不同的玩法,沒有一個固定的套路。

對於中層幹部和骨幹員工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清晰的職業發展階梯,可以看到自己的天花板在哪裏。

不過要破解職業發展的天花板,關鍵在於能否爲這些員工設計一個合理可行的職業發展通道,絕對不能千軍萬馬獨擠一座橋樑。

對於基層的普通員工來說,他們所在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想法又不一樣,他們最需要的是如何儘快突破能力的上限,最大限度地獲取高額回報。

德魯克講到激勵時說,“迄今爲止,我們對如何激勵員工知之甚少。目前只能做到兩點:一是不打擊員工的士氣;二是消除員工取得工作績效的障礙。”

德魯克的觀點十分適用於基層員工的激勵中,基層員工的士氣來自於自信,而自信又產生於工作業績中,因此,如果能夠幫助基層提高做事的能力,消除取得績效的障礙,那就是最大的激勵。從這個意義上說,爲基層員工提供各種培訓機會,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激勵。



三、不同時期,需要不同的策略組合

有一個經理剛剛接手一個新的團隊,就想在短時間內提高團隊的工作積極性,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我告訴他,先別急着用激勵的方式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你先得把員工正常的工資薪酬、工作環境、文化關懷等最基本的需求保障好,這些都是用於安撫員工、消除員工不滿意感的因素。

這些因素在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中,被稱爲“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做好了,員工未必滿意,但是保健因素沒做好,員工一定生氣。所以,保健因素纔是做好全部激勵工作的基石,作爲一個新到的經理,理應先從消除員工不滿意的地方做起。

“雙因素理論”中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激勵因素”,它是能夠給員工帶來滿意感的因素,激勵因素沒有做到,員工未必不高興,但是激勵因素做到了,員工一定開心。

所以,一個聰明的領導會根據不同時期和階段的特點,巧妙地搭配好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的比例,用最低的成本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比如在剛剛接手團隊的初期,或者是處於日常工作時期,一切重在穩定,維持人心安定,這個時候就需要穩定好保健因素;但是,在團隊的發展期,或者是工作遭遇競爭的非常時期,可能會更多地傾斜於激勵因素,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創造性,取得最大化的工作業績。

因此,儘管不同時期的團隊面臨的問題會不一樣,解決方案和激勵方式也不一樣,但是,無論怎樣變化,其策略選擇都是基於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的有效搭配組合。

本文是“有效激勵”系列中的最後一篇,單篇文章只是闡述了其中一個觀點,需要聯繫上下文把握,才能融會貫通,不會斷章取義,更多內容參考前後章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