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文化之幸

元月21日,第十一天

读《经典常谈》第十诸子

社会经济制度是滋生文化的土壤,制度的变革,必定会使文化有重大的改变。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礼崩乐坏,社会环境动荡不断。这也就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周朝的强大与兴盛,让当时礼乐深入人性心,可是周朝没落,不足以维持这个现状,各种“文化人”就开始自己寻找出路,孔子就是第一开创私塾的第一人。他以周朝的文化底蕴,加上他经世理想,就开创了自己的教学事业,开始传授弟子,广为传播自己的主张。希望推行自己的施政方略。在几代人不断努力下就产生了儒家学派。他们对准的对象就是帝王为代表的上层社会。

同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他就是墨翟,墨钜子是个多才的武者。他精通各种手工制造,并做到极致,形成一大帮人。他们主张兼爱非攻,节俭节葬。反对不义的战争,帮助弱小。他们代表下层人民的心声。

还有像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的主张得不到伸张,就归隐山林,向往清静崇尚自然。他们对自由无限向往,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根据当时的现状和人民的需求,形成一种新学说——道家。让人们有一定的精神寄托。庄学不断反思自身融入了辩学,进一步丰富了学说。

同时还出现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学说……一时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丰富了那个时代。让文化一度百家争鸣,欣欣向荣。

学说多了,人就有点不知所措,社会就有点乱象横生,不利于前行。于是就有人向统治阶层建议,应该选一种作为主导。统治阶层就选择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学说——儒家。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董仲舒。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结束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各种学说并未消亡,而是并行发展,让社会在一种主导,多种并存的健康的发现模式。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