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文化賞趣

兔者,明月之靈,瑞獸也,韻自天成;若晨曦明月,若浮雲霜雪,瑩輝無塵,澄淨通達,以簡靜安雅之姿,傲然立世。

的的確確,兔子乖巧可愛,文雅潔淨,是美麗、吉祥、長壽的象徵,深受人們的喜愛。神話中就有玉兔有月宮中搗制長生不老藥的傳說,民間還流傳着“蛇盤兔”的吉祥圖案,是家庭富裕、幸福美滿的紋飾。

關於兔子的文學典故,我們熟知的有‘守株待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等等,大家都很熟悉了。兔子的動作敏捷,因此也產生了“動如脫兔”“兔起鶻落”等成語。

兔子雖小,但它全身都有藥用價值,明代《本草綱目》記述:“兔肉,補中益氣,熱氣溼痹,止渴健脾。兔血,涼血活血,解胎中熱毒,催生易產。兔肝,明目補勞,治頭旋眼眩。”

用兔毛製作的筆,書寫流利,歷代還用兔毫作爲毛筆的代稱,曹植《樂府》:“墨出青松圖,筆出狡兔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1954年,長沙出土的佔國木槨墓中,就發現了以竹管爲套的木杆兔毫筆。

十二生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形象符號,是新春的吉祥物,亦是年俗文化的象徵。其中兔的稱呼:“月精”、“月德”、“明視”、“討來”、“跳貓子”、“舍舍迦、“卯畜”、“缺鼻”、“三瓣嘴”等等。

在動物分類學上,兔隸屬哺乳綱。而在民間,兔是一種常見的家畜是機智、善良和吉祥的化身,兔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兔”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現。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描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可見,至少在2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對兔子就有了初步認識,並創造出了“兔”這個字。在一本記述後弈日常生活的書中也有“兔”字:“後弈獵於巴山,獲一兔,大如驢,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這段描寫充滿神話色彩,說,這隻野兔的形體竟然如同驢子一般大小,被逮住以後關到一隻木頭籠子裏莫名其妙丟失了。

古代神話,相傳月中有玉兔搗藥,故稱兔爲“月精”、“月德”。唐代權德輿《中書門下賀河陽獲白兔表》:“惟此瑞獸,是稱月精。來應昌期,皓然雪彩。”北周庾信《齊王進白兔表》:“月德符徵,金精表瑞。”兔在古代,還有“明視”的雅稱。最早見於《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兔曰明視。”孔穎達解釋:“兔肥則目開而視明。”

在有些地區,有些民族的語言中,對兔有一些特殊的稱呼。比如,元代趙孟頫寫過一首《兔》詩:“耳後生風鼻出火,大呼討來飛鳴。”這裏的“討來”,是蒙古語,指的是兔。東北某些地區,把兔稱爲“跳貓子”。周立波的《暴風驟雨》裏有這麼一句話:“一隻灰色的跳貓子,慌里慌張望外竄。”在古代印度的一種語言梵語中,則把兔叫做“舍舍迦”。

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序,卯屬兔,有人便稱兔爲“卯畜”。至於民間“缺鼻”、“三瓣嘴”等兔的別稱,就很好理解了,那是因爲兔的上脣中央有一條裂縫,如鼻有穴。

在近現代藝術作品中,我們仍能處處發現兔子的身影。無論是齊白石創作的《丹桂雙兔》、張大千創作的《嫦娥奔月》,還是徐悲鴻筆下的《十二生肖·兔》,這些藝術作品無不蘊含着傳統兔文化的底蘊。每一個生動的兔形象背後都凝聚着千千萬萬的希望,表達着人們對自然的崇敬。這與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論緊密相連。日月交替,歷史流轉。過往的時光雖已遠去,但這些文化載體,使得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歲月曆程中那些生動美好的文化意象,讓我們感知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尊重生命和對自然和諧境界的精神追求。

跟兔相關的幾個古詞語:兔兒爺(月中的玉兔)。兔烏(即玉兔、金烏的簡稱。現指月和日。古代傳說太陽中有金烏,月亮中有玉兔)。兔影(玉兔的影子)。兔房(傳說中玉兔搗藥之屋。借指仙家藥室)。另外還有兔魄,兔輪,兔月(月亮的別名)。兔鉤(彎月)。兔宮(月宮)。兔起鳥沉(月出日落)。兔輝(月光)。兔闕(月宮)。兔華(明月)。兔毫,兔穎,兔管,兔翰(均指用兔毛製成的筆)。等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