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文化赏趣

兔者,明月之灵,瑞兽也,韵自天成;若晨曦明月,若浮云霜雪,莹辉无尘,澄净通达,以简静安雅之姿,傲然立世。

的的确确,兔子乖巧可爱,文雅洁净,是美丽、吉祥、长寿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神话中就有玉兔有月宫中捣制长生不老药的传说,民间还流传着“蛇盘兔”的吉祥图案,是家庭富裕、幸福美满的纹饰。

关于兔子的文学典故,我们熟知的有‘守株待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等等,大家都很熟悉了。兔子的动作敏捷,因此也产生了“动如脱兔”“兔起鹘落”等成语。

兔子虽小,但它全身都有药用价值,明代《本草纲目》记述:“兔肉,补中益气,热气湿痹,止渴健脾。兔血,凉血活血,解胎中热毒,催生易产。兔肝,明目补劳,治头旋眼眩。”

用兔毛制作的笔,书写流利,历代还用兔毫作为毛笔的代称,曹植《乐府》:“墨出青松图,笔出狡兔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1954年,长沙出土的占国木椁墓中,就发现了以竹管为套的木杆兔毫笔。

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形象符号,是新春的吉祥物,亦是年俗文化的象征。其中兔的称呼:“月精”、“月德”、“明视”、“讨来”、“跳猫子”、“舍舍迦、“卯畜”、“缺鼻”、“三瓣嘴”等等。

在动物分类学上,兔隶属哺乳纲。而在民间,兔是一种常见的家畜是机智、善良和吉祥的化身,兔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兔”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描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可见,至少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兔子就有了初步认识,并创造出了“兔”这个字。在一本记述后弈日常生活的书中也有“兔”字:“后弈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这段描写充满神话色彩,说,这只野兔的形体竟然如同驴子一般大小,被逮住以后关到一只木头笼子里莫名其妙丢失了。

古代神话,相传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称兔为“月精”、“月德”。唐代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惟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彩。”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月德符征,金精表瑞。”兔在古代,还有“明视”的雅称。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解释:“兔肥则目开而视明。”

在有些地区,有些民族的语言中,对兔有一些特殊的称呼。比如,元代赵孟𫖯写过一首《兔》诗:“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飞鸣。”这里的“讨来”,是蒙古语,指的是兔。东北某些地区,把兔称为“跳猫子”。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只灰色的跳猫子,慌里慌张望外窜。”在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梵语中,则把兔叫做“舍舍迦”。

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序,卯属兔,有人便称兔为“卯畜”。至于民间“缺鼻”、“三瓣嘴”等兔的别称,就很好理解了,那是因为兔的上唇中央有一条裂缝,如鼻有穴。

在近现代艺术作品中,我们仍能处处发现兔子的身影。无论是齐白石创作的《丹桂双兔》、张大千创作的《嫦娥奔月》,还是徐悲鸿笔下的《十二生肖·兔》,这些艺术作品无不蕴含着传统兔文化的底蕴。每一个生动的兔形象背后都凝聚着千千万万的希望,表达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敬。这与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紧密相连。日月交替,历史流转。过往的时光虽已远去,但这些文化载体,使得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岁月历程中那些生动美好的文化意象,让我们感知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重生命和对自然和谐境界的精神追求。

跟兔相关的几个古词语:兔儿爷(月中的玉兔)。兔乌(即玉兔、金乌的简称。现指月和日。古代传说太阳中有金乌,月亮中有玉兔)。兔影(玉兔的影子)。兔房(传说中玉兔捣药之屋。借指仙家药室)。另外还有兔魄,兔轮,兔月(月亮的别名)。兔钩(弯月)。兔宫(月宫)。兔起鸟沉(月出日落)。兔辉(月光)。兔阙(月宫)。兔华(明月)。兔毫,兔颖,兔管,兔翰(均指用兔毛制成的笔)。等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