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郁垒和神荼

首先现今大部分人大概是读不准此四字的,“郁垒”的准确读法是shēn shū,“神荼”呢则读作yù lǜ。神嘛,还是与寻常人世间有所不同的。

作为汉民族民间民间信奉的两位门神,其“岗位”也是明确的,神荼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戟;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为什么能够被奉为神呢?也简单,因为他俩善治恶鬼,看门守护自然不在话下,故民间奉为门神,

纬书《河图括地象》:“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饲不祥之鬼、禽奇之属。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金鸡,皆走之矣也。”

东汉 应劭《风俗通义· 祀典》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有兄弟二人荼与郁,用度朔山桃树以制百鬼,于是县官以腊除饰桃人,垂苇索。”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亦云:“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风俗通》云:“黄帝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神字包下二名,非以神荼连读也。”

贴门神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前。汉代王充《论衡·订鬼》云:“《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贴门神的风俗盖自此始。民间传说神荼、郁垒像貌凶恶丑怪,但没有固定的画像。各地不一样。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荆梦岁时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引《皇朝岁时杂记》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这就告诉我们,门神的画像,贴的方位、大小规格都是有出入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年初一太阳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换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王荆公《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中古以前民间相传的门神。

唐代以后,又以秦叔宝、胡敬德(尉迟敬德)为门神。传说唐代宫中闹鬼,太宗夜不能寐。《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日:‘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其奏,夜果无警。”因此唐太宗令人画秦、胡二将形象贴于官门左右,自此鬼魅邪崇以息。贵族之家大书“秦军”、“胡帅”字样贴在门上,以为门神。民间传言二人画像能镇邪驱鬼,将其画像作门神,故相沿为习至今。

《燕京岁时记》载:“门神皆甲胃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但谓之门神可矣。”这段话就很明确的告诉我们,门神演化到后来,就没固定是神荼郁垒,还是秦琼、敬德了,只要能驱鬼镇邪就谓之门神。形象和名称逐渐模糊。因此,有些地方把锺馗也当作门神。

但锺馗不是门神,而是神话传说中的打鬼英雄。宋·沈括《补笔谈》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明皇讲武骊山,还宫痁(古代病症。即疟疾)作,将逾月,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绕殿而奔。其大者……捉其小者,刳目而啖之。上问大者日:尔何人也?奏日:臣锺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病愈)。而体益壮。”唐明皇因此命画工吴道子按梦中所见形象画成图像,悬于宫中。“上大悦,劳之百金,批告天下。”传至民间,成为捉鬼驱邪的人物。并产生“锺馗嫁妹”等传说故事。成为小说、戏剧的题材。昆剧、京剧、川剧、滇剧等都有“锺馗嫁妹”的剧目。明代烟霞散人所著《斩鬼传》、云中道人著《平鬼传》,俱是写的钟馗打鬼的故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指出:“其近于呵斥全群者……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发其隐情,然词意浅露,已同嫚骂,所谓‘婉曲’,实非所知。”唐宋以前,百姓在除夕时悬挂锺馗像;唐宋以后,改在端午节悬挂。有的家庭,长年挂在家神侧旁,四时供祭;有的则干脆贴在大门上代替门神。其实非门神老爷。作门神之因,能驱鬼除邪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