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案讀書:《“錯誤”的行爲》(1)2023-01-24

原著:理查德*塞勒,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24萬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

拆書:老案

建議先點「贊」+「收藏」+關注 ,再慢慢看,以防手滑找不到

經濟學人認爲人類對世界認知的方法是理性的,這是傳統經濟學對人性的假設。行爲經濟學認爲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非理性的,都是不加思索的衝動行爲。

到底誰對誰錯呢?這裏沒有合適的標準答案,其實,誰都沒有錯,誰也沒有對,這世界本身就是復多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世界不同地看法,結論也就自然不一樣了。

傳統經濟學家認爲人一定是理性的,如果不假設人是理性的,那社會就會處於無章額狀態。事實上,你自己也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的人並非理性,而是非理性的。他們的行爲都會受到情緒的干擾甚至是情緒的綁架,最後做出的都是非理性的行爲,所以行爲經濟學發現人的不理性,才讓世界呈現豐富多彩的現象,才能解讀爲什麼人在非理性消費後會後悔?股市爲什麼有這麼多的狂熱分子?

塞勒在行爲經濟學研究中發現了一些特殊的人的行爲特徵,這些行爲也許是錯誤的,但是人類還是不知不覺的保持這樣的錯誤行爲。如何能讓自己知道自己行爲存在錯誤的問題,纔是解決這個問題正確範式,理性是爲了避免錯誤,而非理性的行爲往往是錯誤的根源,問題在於你無法察覺你已經發生的非理性行爲。

哈哈,如果沒有了非理性,這個世界就會沉悶無聊,也就沒有了激情的衝動。下來,就塞勒的理論我來解讀人類爲什麼會有非理性的行爲,導致錯誤的決策,並告知你如何克服它。

第一,稟賦效應

人們非常不願意失去自認爲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每個決策者都會試圖使其偏好最大化。

如果你已經擁有了某件東西,假如它的價格是100萬美元,也就是目前的市場價格是以100萬美元爲基礎。你自己感覺這東西可不是100萬美元的事情,如果能理解它的拍賣價格是100萬美元,你的估值一定會高於它,當你擁有他時候,你就高估它的價格。如果你目前並沒有擁有它,你就客觀的低估他的價格。

這就是稟賦效應,人必須克服在這樣的場合下對客觀事務的高估,其實人都不是理性的,都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高估,對沒有擁有的東西低估,這是人類大腦思維缺陷造成的。

這樣的案例存在我們一生之中,我們買下房子,甚至我們買來看過的書籍,都會認爲它的估值遠遠高於真實的市場價值。我們一生積攢的那些沒用的東西,就是最好的驗證。所以說,讓一個人理性的人斷舍離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我們要理性思考,就要克服稟賦效應,讓自己面對事實,拋開自己擁有的事實,站在另外一個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我們就會更客觀的決策思維。

第二,心理賬戶

我們在消費的時候是從不同的心理賬戶支付費用。這樣,每筆消費都會感覺他是否有感覺的價值,而不是真實的使用價值,心理賬戶讓我們非理性的面對消費,發生無數的錯誤消費行爲。

案例:我的朋友瑪雅要爲她的雙人牀選一牀被子。她來到商店,看到一款自己喜歡的被子正在打折。正常售價是超大碼豪華雙人被300美元,豪華雙人被250美元,普通雙人被200美元,但現在所有尺碼都只賣150美元,限時一週。瑪雅抵擋不住誘惑,她買了一牀超大碼豪華雙人被。

你說她什麼買一個超大被子?而不是和他牀相匹配的被子呢?

從獲取價值來看,雅瑪拿走適合自己的普通雙人被子的做法是最符合生活場景的,但是她拿走的超大雙人被。理由很簡單,因爲,都是150美元,爲什麼不拿走價值更大的超大被子呢?這就是心裏賬戶代帶來的交易效用,不再考慮被子的獲取效用,錯誤行爲就這樣在無感中發生了。

在獲取機制和交易價值同時出現時,我們作出的都是非理性的感覺交易價值的行爲,我們感覺佔了便宜。超大被子的心理賬戶的價值是300美元,實際花費了150美元,你看人的行爲就是這樣的非理性,作出了錯誤的行爲,而這種錯誤行爲對你來說是在不知不覺種發生的。

第三,自我控制

亞當斯密將自我控制描述成“激情”與“公正的旁觀者”之間的掙扎或衝突。亞當·斯密對激情的看法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它們是缺乏遠見的,也就是短視的。正如他所說,問題是“我們10年以後享受到的快樂,同我們今天能夠享受的快樂相比,其對我們的吸引力極爲微小”。

也即是說,人沒有很好的自我控制力,人僅僅是有限理性的人。我們更願意享受當下,而對未來無所謂。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遇到美食就立即想喫的原因!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就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意志力是如此薄弱,那些能控制自己意志力的人,在未來都是了不起的人。

時間偏好取決於一個人的薪資水平,窮人在消費時比富人更迫不及待。另一方面,經濟學家費雪認爲收入低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消費行爲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更不合理的。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窮人的自我控制力遠遠小於富人。

經濟學家很早就發現,在把當下的收益或成本與未來做比較時,因爲預測能力的欠缺,人們往往高估當期的收益而低估未來的成本,或者反過來,高估當前的成本而低估未來的收益,皆因我們更喜歡近在眼前的滿足感。

這就是爲什麼你會看到一個收入一般的 “窮人” 卻開着幾十萬的高檔車招搖過市,而那些富豪反而“深居簡出”,不爲人知 。

理查德•塞勒將這種現象稱爲“現時偏見”(present bias)。一個家裏屋頂漏雨卻從不修理的農民就是最好的註腳:“下雨的時候,他無法讓屋頂不漏雨;而天晴的時候,屋頂根本不漏雨。

這就很好的說明了窮人爲什麼容易去借款消費,而不顧及未來如何還款,給自己造成的壓力。那些涉嫌非常的網貸金融正是利用窮人這樣現實偏見,最後,讓他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第四,窄框效應

狹窄框架:當一個問題有2種或以上相似的邏輯意義時,我們可以選擇的決策應該有2種或以上。但有時因爲我們只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其中1種邏輯意義中,所以,決策時會忽略全局的問題所在,狹窄框架效應就產生了。

人們什麼時候會把不同的經濟事件或交易看成一件事,什麼時候又會區別對待?如果出去度假,你會把每項花費(比如交通、住宿、餐飲、遠足、禮物)看成一次次獨立的交易,還是把它們統統歸爲度假花費,就像一切費用全包的郵輪旅行一樣?

人們什麼時候會不怕麻煩地一個個區別看待所有交易,而不是將其視爲同一種交易?我們一但受到窄框效應的束縛,我們作出的決策就會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狹窄框架侷限我們對事物的多維思考,很多時候會作出非理性的決策,這些非理性的決策也許就是錯誤的,但是,我們渾然不知,我們就如井底之蛙一樣,僅僅看待自己的一點點天地,完全不理解外面的世界。

如何克服這種窄框效呢?兩種辦法,一是用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這需要你有豐富的知識認知,這樣就不至於你的思維受到狹窄框架的侷限。二是慢思考,慢思考有助於我們更加理性的認識世界。看待問題,思考時間久了,認識就自然會提高,就不至於盲目。

正是因爲有人累演化中形成的大腦思維的偏見,我們往往無法看到客觀世界真實現象。我們用自我心理對事物進行理解,纔會做出種種錯誤的行爲。


每個人都會有偏見,這個偏見你自己都無法察覺,這是人類大腦結構的缺陷,是人類演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那如何克服偏見,這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提高認知。所有這一切,對人類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