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230號】《流浪地球2》:至少沒給貂續個狗尾

一懸着的心,在看完《流浪地球2》後,終於可以放下了。

過往的觀影經歷,讓剪刀形成一個刻板的主觀感受:續作無佳作,第二部無法超越第一部,就像元旦期間上映的《阿凡達2:水之道》,就被掄圓了抽了一頓鞭子。

再比如《無間道》系列,2、3,哪能跟1相比,《洛奇》系列,後面的幾部也很難與前面的第一部相比,雖然第一部拍攝時因資金問題並不那麼精美,但一個全新事物帶給人的衝擊力,是無與倫比的。

印象中,唯一能有所超越的是《指環王》系列,《指環王2:雙塔奇兵》全方位超越了《指環王1:護戒使者》,無論製作,還是想象力,都全面超越。

當然,這取決於小說本身的結構。就像《三體》,三本書,一部比一部精彩,《黑暗森林》中水滴摧毀地球艦隊,《死神永生》中的太陽系從三維被降維打擊成二維。雖然還沒被拍出來,但此生值得期待。

《流浪地球2》能超越《流浪地球1》嗎?未見得,但至少不會太差。如果說《流浪地球》是一條華麗絢爛的貂尾,《流浪地球2》至少給前者接了一個活靈活現的貂身。

不過,人類有個臭毛病,就是愛找尋意義。若非要找尋意義的話,那麼相對而言,在《流浪地球2》裏能找到你想看到或者說內心期許的許多所謂“意義”的東西。


“ 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影片最觸動剪刀的是科學家馬兆死前說的一句話:“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不過,反過來講,這也許是人這種碳基生物自我感覺良好,或者說自我狂妄。那在人類還未走出非洲大草原之前,抑或人類還未進化成始祖“亞當”和“夏娃”時,還未學會使用工具時,對於其他生命而言,那段歲月就不是文明瞭嗎?

放在《三體》構建的宇宙文明邏輯裏,一塊二向箔就可以輕鬆的把太陽系從三維打到二維,聖母婊程心能逃出昇天的概率是極小概率事件,人被滅了,其他宇宙文明會繼續存在,只不過人類被二向箔滅了而已。

由此可見,寫《流浪地球》時的劉慈欣,視野、格局還沒有完全張開,《三體》最後一部纔是他想象力的巔峯,當然現在說巔峯還爲時過早。我們希望劉慈欣繼續用想象力將人類的自以爲是震得覆水難收。

特效不比好萊塢差

客觀地說,《流浪地球2》在視覺特效上,已經躋身國際一流水準,不比好萊塢製作差,這是很提氣的事,是實打實的進步。

想當年馮小剛拍《集結號》時,特效團隊來自韓國,如今10餘年過去了,中國也能搞出令人驚詫的特效了,這是硬實力的提升,值得浮一大白。

這不是一部電影呈現出來的,而是很多部電影累計出來的成果,其中恐怕也包括被罵成篩子的《上海堡壘》。

正是有了這樣的技術積累,喜劇電影《獨行月球》纔敢涉足科幻領域。要是沒有這樣的技術積累,中國的喜劇恐怕還停留在趙本山所代表的“象牙山村”,還在鐵嶺打轉,而不是月球。

多長時間才能跳出“尋找意義”窠臼?

看完《流浪地球2》,產生一個疑問:我們什麼時候能跳出“尋找意義、價值、精神”的窠臼?

是觀衆走進影院前,就抱着看出個意義上的子醜寅卯來,還是電影製作方開拍前就有一個意義導向,抑或是審的那隻眼睛也在找尋蓋章同行的意義之理由?這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有事實支撐的的:現在的90後、00後觀衆,不再像60後、70後那麼執着於意義了。

2006年,《士兵突擊》大火時,借劇中許三多一句臺詞:“人生的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擊中了絕大多數的70後,及一部分80後。

這句貌似廢話一樣的話,觸達了70後內心的擰巴和現實的荒謬。那一代人,總想着時光不虛度,總想着給自己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賦予意義,以至於花了太多時間放在“尋找”的過程中,多年以後才發現,“意義”不是一個結論,或者一個金光閃閃的、富含價值判斷的人生金句,而是過程本身。

如果你帶着這樣的意義導向去看美劇《絕命毒師》《風騷律師》,你會被劇集呈現出來的趨向鞭撻。但你會反思:劇集的走向就是現實的可能啊!這兩部豆瓣高分美劇,之所以有那麼多人擁躉,就是因爲飽含着現實可能性之美。

人是多元的複合體,得了癌症的懷特(老白)沒有遠大的理想,也不想身殘志堅,帶病去搞科研,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只是一個倒了大黴、得了癌症,生命進入倒計時的中學化學老師,他唯一的想法就是給老婆孩子多掙點錢,以備自己殞命後他們能好好活。

這裏的“好好活”與許三多口中的“好好活”是不一樣的,相對來是,我們是不是覺得老白的所追求的這個妻兒“好好活”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打動我們。

中國電影,已經開始擺脫意義窠臼了,比如在賈樟柯的一些電影中,《站臺》片尾那個蜷縮在沙發裏的中年男人,雖然不積極,但那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的樣子,真實的樣子。

不要懼怕真實,有時候讓人們看到生命真實的樣子,更能引發人的思考。

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總比不思考,被餵養、被填鴨要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