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悌(一)

(一)

        同学(问题)

      杨老师:新年好!

      请教您: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和孝。

      如果原本不是父慈子孝的和谐家庭,子女心中有怨气,很难做到:尊敬、和颜悦色的对待老人。另外感觉“孝”也是双方情感能互通才能做到的。

      请教您,在当下,如何摆脱:认为原生家庭有问题的禁锢?该怎样调整视角,和颜悦色的孝敬父母?想听听您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

        谢谢杨老师!

        杨玄之老师的回答。(我的回答)

          您好,传统儒家重视亲子关系,强调父慈子孝,这里原本应该存在一个相互对等的关系——父母要做到“慈爱”,子女要做到“孝爱”。但是儒家确实对父母的要求提的少,主要是强调“孝”,对子女的要求比较多。这里确实存在一个问题,不够对等。

        对此,我们首先要从客观历史情境去理解——古代人没有我们现代人的身份平等观念,在农业社会的重老敬老(老人拥有更多的生产生活经验)习俗下,他们不会对老人提出太多要求,而是习惯对子女提出要求。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对现代家庭来说,确实需要同时对双方提出要求,划定更清晰的权责界限,父母应该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做父母”。

        其次,从现实生活层面考虑,我们也要试着跳出一己之局限,在原生家庭关系中,先从改变自己做起(儒家说的“反求诸己”)。因为相对于父母,子女就是年轻人。年轻人总是比老人容易改变。年轻人善于学习,吸收新的资讯,也没有太沉重的历史/时代包袱(没法要求在严肃沉闷年代形成生活习惯的父母放松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爱意),能够及时反思调整,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更漂亮一点。我们要看到,父母相对于子女,在“主动改变自我”方面是处于弱势的。

        理解以上两点,就可以重新思考您所说的——“如何摆脱:认为原生家庭有问题的禁锢?”我认为可以冷静、真实看待这个问题(上面的讨论也就是在更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但重点还在于改变这个“不理想的现实”。这依然需要“领悟之后的子女”主动出击,改变、修复、调整原生家庭的关系。否则,我们就可能僵在那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里了——因为你们做父母的很差劲,所以我过得很不开心,当然也不可能对你们好。你们不要幻想凭空冒出一个单方面对你们好的孩子。——当我们陷入那个“认知禁锢”,放弃改变自我来修复关系时,我们也就把“原生家庭”看作是铁板一块,不可收拾的“烂摊子”了。那么,我们是否有信心面对自己的孩子,做更好的父母,给孩子一个更理想的“原生家庭”呢?

        最后这个问题,如何“和颜悦色的孝敬父母?”,正是《论语·为政第二》2.8那篇提到的“色难”的问题。我们这周六晚上会详细讨论[玫瑰]

        同学等等的回应:学习了[强][强]

          理解了“不对等和对等”也就解除了“禁锢”,然后真实看待,主动出击,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抱拳][抱拳][抱拳]

          杨玄之老师再启示:

          提炼得特别好。

          在亲子关系上,很可能,中国儒家所领悟到的“不对等”比西方人提倡的“平等”更接近真实,更复杂,但也更动人。这方面张祥龙老师是有洞见的,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后续课程也会详细展开分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