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段教學的問題與改進建議》讀書筆記

        在這一章中,王榮生教授以《一分鐘》和《肥皂泡》兩篇課例指出了小學低段教學的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

        總的來說,當今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是:識字教學與課文教學割裂,思想教育跳空於課文的理解和感受。王教授給出的改造的途徑是用概括性的語文知識來統領具體的語文知識。

      (一)“事實性知識”

        1.什麼是“事實性知識”?具體的語文知識就是“事實性知識”。“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瞭解課文的具體內容,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語詞、語句等,是具體的語文知識,我們叫它“事實性知識”。

        2.事實性知識的學習方式是“知道”,學習目標是“記住”。

        3.當今課堂上事實性知識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是怎樣的呢?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語文學科的每一篇課文都免不了記背字詞,瞭解課文內容的一些細節等。這一點、那一點,這一處、那一處,一堂課下來,教師在課堂上要教的東西很多,學生要記的東西也很多。語文教師常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課堂上好像都知道了,但一段時間過去又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了。

        4.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快速的遺忘現象呢?因爲學生在課堂上知道的大量的事實性知識,其實都是臨場的強制記憶。課堂教學的最大問題就是隻要求學生“記住”一些零散的事實性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絕大部分教師可能更多地偏向事實性知識;但是事實性知識幾乎是無限的,今天教一篇課文,這一句、那一句,這一處、那一處,明天又是另一篇課文,又是這一句、那一句,這一處、那一處,這樣的語文教學看來是不行的。

      (二)概括性知識

        1.什麼是是概括性知識?概括性知識就是大概念,語文科學的概括性知識,其本質還是知識,但具有概括性。在本章中,王教授提到的概括性知識有:

    在《一分鐘》裏提到:

⑴聯繫課文語境理解(學習)課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詞。⑵閱讀(朗讀)故事時,結合自己的經驗在頭腦中展現具體形象。⑶用講述的語氣、語調朗讀故事。⑷按照虛構故事、小說的模式來閱讀理解。

        在《肥皂泡》課例中提到的概括性的語文知識有:⑴作家的語言(詞語、句式等)準確地呈現他們的感官印象。⑵散文中的描寫語句,滲透着作者的主觀情感。⑶聯繫自己的經驗理解(想象)課文中的描寫語句。⑷散文中對往事的回憶,目的(意圖)是述說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經驗。

        列舉的一節國外小學語文教學“自主學習”的典型課例中提到的概括性的語文知識有:⑴詩看似簡單,但其中的每一個詞都經過作者的細心雕琢並蘊含着豐富的意義。⑵識別、理解詩中的關鍵字詞,並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詩句的意思。⑶聯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求作者的意圖並深入理解詩的含義。

        2.概括性知識的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目標是“理解”。

(三)如何用以上理論改變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

        1.學習和應用具體的語文知識來理解課文。這也就是學文識字。這是事實性知識的教學,也就是我們語文教學中一直在做的事情,學習這個字詞、那個字詞,理解這一句、那一句,這些都是需要的。

        2.藉助於課文學習中的這些事實性知識,“探究”概括性的語文知識。比如《一分鐘》,通過對課文中出現的三處“就”字的語意探究,一年級小朋友開始明白,原來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句中意思是不一樣的。在想象、表演一些語句的場景畫面時,一年級小朋友開始明白,原來記敘文閱讀要在自己的腦子裏出現一串畫面。比如“元元決定走到學校去”,“決定”是什麼樣子呢?想象具體的畫面。“探究”概括性的語文知識,是語文學習和課文教學的主要內容。

        3.用概括性知識去統攝、勾連具體的語文知識。語文教學中的一篇篇課文涉及許多零散的知識,而零散知識不可能被牢固地記憶。現在可以用大概念(概括性知識就是大概念)把這些零散的知識勾連起來,每當說到“聯繫語境”,同學們或許就會想起《一分鐘》中的一些字詞,每當說到“想象畫面”,學生或許就會聯結《一分鐘》中的一些語句。而一篇篇課文的具體的字詞、語句等經驗不斷豐富,又會促進學生對概括性知識的理解。

(四)用概括性知識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是怎樣的 

        概括性知識,對學生而言是抽象的。用《一分鐘》這篇課文引導學生探究四條概括性的語文知識,只是對這四條概括性的語文知識“理解”的開始,以後再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經驗,逐漸地有更多的明白、更豐富的理解。概括性知識的學習,不是一教了之,而是不斷加深理解的持續的建構過程。語文學習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所謂螺旋式上升,就是給概括性知識不斷地增加新的經驗,在新經驗的增加中不斷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探究的是概括性的語文知識。“探究”就意味着自己去“發現”,發現概括性的語文知識,對概括性的語文知識不斷有新的理解。概括性知識具有較強的遷移力,學生必須經探究而持續建構對概括性知識的理解。那麼怎麼探究呢?探究的過程就是上面所歸納的三條:⑴學習和應用具體的語文知識來理解課文。⑵藉助於課文學習中的這些事實性知識,“探究”概括性的語文知識。⑶用概括性知識去統攝、勾連具體的語文知識。

(我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耐心,不要追求一蹴而就。)

(五)爲什麼要用概括性知識開展語文教學

        概括性知識具有強大的遷移力。比如《一分鐘》提到的四條概括性知識,如果能形成這樣的閱讀習慣,那麼學生以後讀故事、小說等敘事作品就能遷移和運用自己理解的概括性知識:聯繫上下文語境理解重要字詞,結合自己的經驗在頭腦中展現具體形象,按照虛構故事、小說的模式來閱讀理解,用講述的語氣、語調在朗讀中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

(我的理解:用概括性知識去統攝、勾連具體的語文知識,首先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習事實性知識,因爲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學生會理解得更透徹,記憶得更紮實,自然有可能成爲積極詞彙,在個人的表達中靈活運用。二是學生在一篇篇課文中的具體的事實性知識的累積下,對概括性知識有深入的理解,有利於形成語文能力。)

(六)語文學習和課文教學的主要內容

        “探究”概括性的語文知識,是語文學習和課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語文學習,最主要的學習內容是概括性的語文知識,而不是一篇篇課文中的具體細節。在語文教學中,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真正要學的東西是閱讀的態度、閱讀的方法和閱讀的策略,這就是概括性的語文知識。應該從以往的“這一篇、那一篇,這一句、那一句”轉向引導學生探究概括性的語文知識。對於探究的過程,歸納爲三句話:⑴學習和應用具體的語文知識來理解課文;⑵藉助於課文學習中的這些事實性知識,“探究”概括性的語文知識;⑶用概括性知識去統攝、勾連具體的語文知識。

        (七)本章閱讀的其他收穫

        1.要將朗讀作爲一種閱讀理解的方式。對於識字的教學,除“讀準字音”環節進行指導外,在理解課文學生連貫朗讀時,教師對語音的輕重、斷連和語氣、語調等,也要進行指導。

        2.虛構故事或小說有兩個閱讀理解的線路:一是要素,背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二是故事模式,願望、阻礙、結果。

        3.詞語是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4.對散文及其教學的認識:作家用這些詞語是要準確地呈現其感官印象。散文中的景象並不是客體的再現,散文中的描寫語句滲透着作者的主觀情感。散文中對往事的回憶,目的(意圖)是述說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經驗。閱讀散文作品或小說中的描寫,要有意識地捕捉那些獨特的詞語,讀懂作者的心靈感受。

        總體感想:王教授所指出的當今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很準確、很普遍的,我就是這樣教學的。我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就是針對課文內容理解。具體方法是:對課文內容提出自認爲的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生回答時出示相關句段,然後再對句段中體現的寫作方法進行點撥。提出的問題割裂了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理解和感知,所認爲的寫法點撥也是這一處、那一處,不成體系。王教授的觀點像一扇窗,給我打開了進行教學設計的另一種思路。我覺得他的思路和餘應潮老師的板塊教學很相近。今後一段時間好好閱讀王榮生教授的書和餘映潮老師的書,儘量在自己的課堂中踐行板塊式教學,用概括性知識統攝、勾連事實性知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