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賀新春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是開始的意思。農曆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又稱正月,即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元宵節既是獨立的節日,也是過年的一部分。過年是一組節日,從臘八開始,歷經小年、除夕、春節、人日,到元宵結束。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抓住節日最後的尾巴徹夜狂歡,爲新年的勞作舉行奠基的儀式。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燈火是光明的象徵。商周燃燭照明,秦漢張燈結綵。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爲'"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尤其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由廟堂之高到達江湖之遠,在中國擴展開來。魏晉道家以"三官"與時日節候相配,定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合稱"三元"。這樣,正月十五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爲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爲法定之事。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