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潮|唐朝的主食與現代有什麼差異呢?唐人的主食之旅 粟米、稻和小麥三足鼎立 唐人是餅控 米食的愛好

鄭重聲明:文章系作者原創,文責自負,如轉載請私信作者

每個時代的飲食習慣或多或少能折射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唐人喜歡喫羊肉,更是羊肉規模發展的趨勢使然,更彰顯了唐朝國力鼎盛,就唐人的餐桌飲食豐富程度看,唐人民衆的整體生活水平較前朝有着極大改善,這一點在主食上表現也較爲突出。除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羊肉等肉類,唐人的主食有哪些呢?唐人主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與現代人的主食結構相比有哪些差異?

粟米、稻和小麥三足鼎立

雖說不同時代飲食有其結構和特點,但從古至今的人們的主食,始終在延續傳統農業生產結構下的飲食習慣,那就是中原民衆一直把穀物當成主食資源,這是保持到今的傳統和生活方式,到了唐朝逐步形成粟米、稻和小麥三足鼎立的主食資源結構,這一點與現代幾無差別。

唐之前人們的主食種類較少,在北方地區非常廣泛種植粟米(又稱小米),粟米飯就是人們的主食。到了唐朝,上層階級是主食是粳米,而粟米飯是底層民衆的家常“飯”。從先秦到唐前期,粟米佔據了餐桌主食寶座長達千年。人們之所以選擇粟米作爲主食,與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集中在黃河流域有關,加上南北交通不太發達,南方的一些物種未能運輸到北方,人們就地取材,種植粟米。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粟米的特性耐旱耐貧,產量高且穩定。唐初的稅收政策中,明確了唐人用粟繳租的政策,“每丁歲入粟二石”,唐初以人丁爲徵稅標準,每丁每年要向國家交納粟二石。側面說明了唐朝主食中粟米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隨着全民的休養生息,唐朝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穀物的種類有所增加的情況下,唐人發現,北方糧食以粟、麥爲主。他們可以利用石磨把小麥製作成麪粉,在對前人種植經驗積累的基礎上,他們開始大面積種植小麥,小麥也成爲北方主食之一。

此外,唐朝的稻米地位也在持續上升,但因未大面積重視,物以稀爲貴,稻米的價格要比粟米、小麥貴一點。簡而言之,在唐朝,最終形成了粟、麥和稻三足鼎立的主食結構。但是,唐朝留給世人的史料中,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是,唐人是餅控,餅控的唐人具體喜歡哪些餅呢?爲什麼會喜歡喫餅?

唐人是餅控

唐人將各種麪食稱爲餅,品種有:胡餅、煎餅、蒸餅、湯餅、燒餅、髓餅、乳餅、膏環、薄餅、籠餅……在餅類的食用選擇上,唐人制作餅類的豐富程度遠超出我們想象,但最有代表性的是蒸餅、煎餅、湯餅和胡餅。

據《因話錄》稱唐人“世重餅啖”是唐人愛餅的真實論斷。餅對於唐人而言,絕對是他們的主食擔當。他們可以單獨喫餅,也可以以餅配菜。白居易說的“午齋何儉潔,餅與蔬而已”也是驗證唐人面食和蔬菜搭配這種喫食方式。

蒸餅在唐朝是十分受歡迎的主食之一。 “籠蒸而食者呼爲蒸餅”,對於唐人而言,蒸餅是用籠蒸熟的麪食,包子和饅頭均屬於這一類。這是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歡的主食。史料記載,唐朝姓崔的一家人喫飯,做的是蒸餅,還熱乎着,有六七牒小菜和酒搭配。這是唐人的日常生活。此外,唐人將喫的饅頭也叫做蒸餅。

唐高宗時期有位外號“鄒駱駝”的商販,家住長安城靠近西市的懷德坊,他天生殘疾,兩肩高聳,背部彎曲,家境貧寒,靠賣蒸餅爲生。每天黎明時分小車賣蒸餅,側面反映了蒸餅備受歡迎。此外,在一些店鋪中也有蒸餅的售賣事例。當出現了這些普遍售賣商業交易情況,也就說明了蒸餅的流行度較高。

除了蒸餅,唐人喜歡喫煎餅,很多人家能自行製作煎餅。據《太平廣記》記載,一個名叫孫光憲的人,一邊喫着家人制作的煎餅,一邊在爐火邊取暖,一不小心着火了。這個軼事側面說明了家裏做煎餅是唐人家庭一項技能了。不僅家裏會製作煎餅,唐朝廷對煎餅也重視,官府給官員有煎餅福利。光祿寺爲各位百官配置的膳食中就有在正月七日、三月三日配發煎餅的條款。實際上,在現代很多城市還保留製作煎餅的美食風俗,天津、山東、河北等地的著名小喫煎餅果子,就可能來自於唐人煎餅的傳承。

當然,唐朝還有一種湯湯水水的餅類,他們把這叫做湯餅,比如水煮麪條、面片等。歐陽修對湯餅的研究結論是,“湯餅,唐人謂之爲不託。”這“不託”,有點類似現代拉麪或者刀削麪。從唐朝詩作中常有湯餅記載。比如“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描述喫湯餅的情景。當然,在唐朝食肆中,湯餅在其售賣範圍。據《太平廣記》記載,“宿一村店,其日雪甚,令主人造湯餅”。在一個雪天,這位唐人露宿一個村莊的旅店,他要這家旅店的主人給他來點湯餅。唐人嗜好湯餅以此充飢取暖,符合湯餅的有水有面的特性。

湯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也是唐人特定時期的風俗。在生日時,唐人喜歡用湯餅來慶祝生日。清金埴《巾箱說》中記載,“今人生朝,設湯餅宴客,在唐時已行之”,證明了清朝人過生日時喫湯餅的風俗,可追溯到唐朝。喫湯餅是慶生風俗,唐朝醫生卻認爲湯餅可以作爲保健用品使用。在唐朝的醫學書籍《食醫心鑑》(注:這書對食物療法研究有一定貢獻,曾流傳日本、朝鮮,對海外亦有相當影響)中,提到用以飯養胃,可用湯餅治療脾胃氣弱,見到食物嘔吐和瘦弱無力的狀況。


而唐朝主食的豐富從餅類品種、米類喫法和各種製作方法上可見一斑,只要有條件,各式主食都供選擇,尤其是入唐以後,食品大量進入了市場,不同類型食肆的出現,讓人們能享受到更多不同品種的飲食。在唐朝的小食店中,各種粟米供應,這些小飯店的出現豐富了人們外出飲食的情況;在長安的各坊裏也出現了製作餅的店家,不用出坊就能買到自己喜歡的餅。豐富的原料,多品種的主食供應,方便售賣和就餐條件,這些或是唐人美食小確幸。

蒸餅、煎餅和湯餅作爲土生土長的餅類主食遍及大唐全境,惠及唐人。除這些主食,在大唐還流行胡餅這時尚主食。胡餅是自漢起用,自西域傳入的舶來品,到了唐朝,胡餅有點類似在某種容器中烤熟的餅。據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面油香新出爐”,說明了胡餅可以用火爐烘烤而成。

唐人愛喫胡餅留下記載非常多。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開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說的在寺廟和民衆中都流行喫胡餅。唐人偏愛胡餅的原因有二,一是胡餅耐儲存,容易攜帶外出,不會動輒壞掉。白居易把胡餅郵寄給遠方的朋友即說明這道理;二是喫起來容易飽,忒耐飢餓。唐人出行,帶上胡餅,即便前不着村後不着店,也不至於餓着肚子。

食物的交融是一種文化傳承,唐朝的一些主食帶着“胡”的特色,胡餅、胡麻飯等,可見人們對外來東西接受程度高,而外來的人們也把唐朝的食物喫法帶回自己的國家,就這樣不斷催生新的食物品種。

唐人在餅類製作越發精緻。他們有一種五色餅製作方式,具體爲:“刻木蓮花,藉禽獸形按成之,閤中累積五色豎作道,名爲鬥釘。色作一合者,皆糖蜜。”在生產力落後的唐朝,以上五色餅的製作,從形狀、顏色到配料,字裏行間都讓人感受到一種特別精緻的味道,這份精緻業已遠超出那時人們溫飽追求了。

除以上餅食,唐朝還有其他主食。比如,米飯,這也是唐人非常在意,非常可口的美味。

米食的愛好

除了小麥做成的餅類,米食在唐人看來不可或缺。飯是將穀物顆粒煮熟,不同產區的穀物顆粒也有所不同,稻米產區多以稻米爲主,粟米產區多是粟米飯或黃米飯。唐人的稻米飯的做法與現代人無異,都有細米和白米的分法。喫飯的主要方式一般都會配有菜餚。有的唐人喜歡與魚產品配合形成家庭餐桌菜餚。王建在《荊門行》提到的“看炊紅米煮白魚,夜向雞鳴店家宿”,許渾在《夜歸驛樓》中提到“早炊香稻待鱸鱠,南渚未明尋釣翁。”說的是有米有魚的一種喫法。

稻米飯其所含營養成分相對較高,在唐人飯類食品的製作與食物鏈中佔據高位。但由於初期稻米產量較小,並非貧民百姓的經濟條件所能負擔起的米食,有條件的人家才能時不時食用稻米。我們從稻米與粟米的價格差異上也可看出稻米在唐人餐桌上的貴重程度。《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多次記載了僧人圓仁所遇到的糧市及糧價情況, “青州城外西南置市,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產量的差異和口感的差異,決定了稻米與粟米的價格差異性。喫上一頓白米飯,對於普通平民百姓一種奢侈,而粟米作爲貧民百姓經常食用的主食品種,經常出現在唐朝史料中,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提到“山村縣人,殆物粗硬,愛喫鹽茶粟飯”即爲此證。

稻米飯、粟米飯外,唐人也會喫大雜燴什錦飯。唐人制作什錦飯的選料比較豐富,他們將魚、肉、菜、奶等料一起雜燴。廣西流行荷包飯,以米飯、雜魚、肉等在荷葉包裹中,使用蒸的烹飪方法,透香美味,這是什錦飯的另外一種烹飪方式。

除了這些做法,唐人食用粥的情況非常普遍,粥一般是顆粒食物,有整個顆粒進行熬製,也有碾碎成粉進行熬製,任一方式的烹飪結果都能給人非常舒服的食用體驗。 “粥美嘗新米”的白居易即是喝粥達人。在唐人看來,喝粥不能填飽肚子,還有養胃等食料作用。比如,用梨熬粥,可治療煩躁;又如《全唐詩》中記載白居易的食料方法,他說“……乳和地黃粥。豈惟厭饞口,亦可調病腹”這段內容,說的是唐人用黃牛或水牛的乳汁與粥一起熬製,能治病。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提到了熬粥可以“補益勞損,潤大腸,治氣痢,除疸黃。”智慧出在民間即是此理。


中國古代的飲食水平到了唐朝,已進入一個花樣百出,推陳出新、精緻製作的時期,主食的變化尤能體現時代的變化。當人們帶着藝術和欣賞的眼光去考慮美食,挖掘味蕾,美食就成爲一個從溫飽通達精神的享受之旅,不僅如此,這更是美食文化的傳承,今人看到唐朝美食方面的文字,依然那麼親切,可能這就是傳承的力量。正因爲這一點,讓我們在美食的世界中不能自己,美食讓我們與過去相通,這太神奇了。

本文摘自《唐潮》,現已在京東、噹噹直營店上線,歡迎瞅瞅!

藍胖說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