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溝通方式(2023.2.7)

早上瀏覽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三串數據讓一位老師做了三十年班主任仍熱情不減,我猶豫一下還是點開了這篇文章,猶豫那下是覺得班主任的工作與我不太相關,但想着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有相通之處,且讓我瀏覽一眼看看是否有可借鑑的地方。

三串數據分別如下:

52%+48%:學生的成長=天生遺傳+生活環境+幼年家教+後天教育+經歷人事,這裏面老師能起作用的是後天教育,其餘4個因素老師參與不了,處於1對4的狀態,老師能起的作用佔48%,是願意相信後天教育的力量,但真遇到油鹽不進的,就舉手投降說:48%遇到52%了,輸了輸了,繼而默默療傷,悄悄努力。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或做一個悲觀的積極主義者都可以,管他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0%+80%:即二八定律,覺得認真聽課的人少時,不妨用二八定律算算賬,班上認真聽課的學生至少佔一半吧,遠超20%,這樣心情就好多了,同理也可以運用在其他方面,比如家長支持工作的人數,對你好的領導同事等。

55%+38%+7%:表達方式決定信息吸收的程度。(這一點裏講的內容對我非常有借鑑意義)

麥拉賓法則: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只有7%是來自於你說的內容,有38%來自於你說話的語調,而55%來自外型與肢體語言。
說話時,“說了什麼”只能傳達7%的信息,而其他的“語氣、聲調、速度、外形、肢體語言”卻能傳達93%。

想到孩子的行爲讓自己生氣時,我也曾滔滔不絕的講着爲人處世的道理,可孩子似乎沒有什麼反應。

現在似乎明白了,我一籮筐的話只有7%進他耳朵了,他更多的是聽到了我憤怒的語氣語調,看到了我緊縮的眉頭、嚴厲的表情、指手畫腳的動作。

科研成果表明,在人類所有的感知信息中,視覺信息佔到了83%以上。
和孩子講道理時,先不要急着張嘴就來,更不要引經據典滔滔不絕,你需要經過深思熟慮,再用最乾脆利落的話表達,寫在紙條上留言板上更好。
看到孩子犯錯,想喊過來要開始說教時,可以先深呼吸6秒,去倒杯水、或者做點別的什麼,等自己的火氣平靜下來了再好好說話。可以讓孩子坐在身邊,拿張紙把自己想說的寫給他看,讓他也在紙上寫自己的話,無聲無息卻又把該說的都說了。

這個方法我嘗試過,感覺是可行的,某次孩子捱揍後極度氣憤,我看到他的樣子既心疼又無能爲力,試圖讓他說出心中的憤怒與不滿,可是他只是在紙上用力的塗畫着就是不肯說,後來我靈機一動,也用筆在紙上寫,就這樣我一句他一句,漸漸地排解了他心中的怒氣。我也嘗試過用寫信的方式表達我的希望和對他一些行爲的看法,我不知道他看進去了多少,但至少我用這種方式做到了不吼不叫不打不罵。

今後想要說教孩子時可繼續用這個方式和孩子溝通,儘量避免讓自己顯得嘮嘮叨叨。也別指望孩子一次就能改正做好,磨唄,堅持到他做好的那一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