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街巷》170:興盛變遷錦官驛

《老成都》(連載)

(作者:劉和椿;     攝影:建川博物館提供  完  璧;     編輯:完  璧)



       【本文作於2009年】

        錦官驛在今錦官驛街上,街因驛而得名。

        錦官驛在成都頗有點名氣。曾經聽導遊向外地遊客講蜀錦時,就列舉其名。介紹說:洗濯蜀錦的江叫錦江,徵收蜀錦的官叫錦官,專管運送的地方就叫錦官驛,因此成都又叫錦官城。漢代朝廷徵收蜀錦,因而設置錦官,其官署另有位置;錦官驛是明代所設的驛站,其職能是投遞公文、轉運官物和接送官員,安排息宿,取名“錦官”,只是因爲成都有錦官城的別稱而已。

        錦官驛的位置在今合江亭之南河、府河(編者注:兩河現統稱錦江)兩江交匯處,建立時間是明朝初年。合江亭始建於唐代,由時任西川節度使的韋皋所修,經唐宋兩代,已經荒蕪了。宋代呂大防任成都知府時在《合江亭記》中說:“舊渚者,合江故亭……久不治。餘始命葺之,以爲官船治事之所……春秋朝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觀也。”可見在北宋時合江亭修葺後曾一度興盛。但到明代,曹學全在《蜀中名勝記》中稱,呂大防所描繪的合江亭,“即今之錦官驛矣,亭早已不復存在。明代《天啓成都府圖》上在府河與南河交匯處,就有錦官驛與遞運所的標註。能爲府圖所列,其規模絕不算小。只不過由於條件限制,該圖有些地名標註與實際位置出現差異,將錦官驛位置繪到錦江河的對岸。從驛站接送客人與轉運貨物的方便來看,於情於理,應在府河與南河交會處,今合江亭位置的這一岸,才合符實際。圖上錦官驛與遞運所兩署並置,這種情況,也符合明代朝廷所頒佈的《明會典》的規定,該典所載:“自京師達於四方沒有驛傳,在京曰會同館,在外曰水馬驛並遞運所。”明代文學家薛瑄有《錦江驛官資本家櫻桃》之詩。詩中有“時果已知西蜀美,古詩誰見少陵豪”之句,抒發了他夜宿錦官驛品嚐驛官所送時令鮮果的美好感受。以上四個材料足以證明錦官驛和遞運所建立的時間應在明代。

        有的介紹成都地名的書上說,錦官驛建立始於清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是奉旨設立。依據是《四川通志》等文獻,對這個問題,應當怎樣理解呢?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興起、形成和發展,都有一個過程,絕不可能截止劃分,例如宋代的交子的產生由民間發展到官辦設立交子務的官署,其時間長達百餘年。錦官驛與遞運所的興建也可視爲同樣情況。明代錦官驛早已發展成定製,在經歷明末、清初的社會變革,特別是張獻忠入川所造成的洗劫後,可能曾一度廢馳,清初康熙六年下旨再建,擴大機構,這種情況也是完全可能的。只是所奉之旨,並沒有提及前朝舊制罷了,因爲可在原驛站上重建,也可以異地興建,兩者並不矛盾。

        錦官驛及其遞運所,雖名爲兩署,性質近似,又有密切聯繫,但又各有分工,驛站側重在迎送官員的接待任務,遞運所側重通電快遞功能。但也有變通所謂“常件入遞,重事給驛”,即平常文書交給遞運所用步行傳遞,重要的緊急文書就要交給驛站馬送,若遇緊急情況,則用驛馬速遞,每50裏一個驛站,驛夫換馬不換人,以求速達。影視劇中所謂的“六百里加急”文件就是指的這種情況。故驛站與遞運所任務又有交叉,而且驛站的職能還要重要些。

        此外在水路上,遞運所也具有同樣功能,大宗的軍需物資或貢品,車運不便,即由水路完成。一般交給各地的船伕負責,若急需時,水路也有“快馬船”擔此重任。在明清時期,驛站和遞運所全國各地都有,形成了官方通訊與運輸網絡,傳遞信件或物品在當時是非常迅捷的。

        從錦官驛出發的驛道有兩條,一條東至龍泉驛走官道40裏;一條南到雙流縣黃水河站,走水路也是40裏,其後又發展了北至新都廣漢驛也是40裏。

        在建制上,錦官驛和遞運所,清錄明制,設有正副驛丞各一名,驛卒若干,馬伕及馬匹,視驛所的大小而定,再加上槓夫等雜役人員,像錦官驛及遞運所這樣的省會第一站,其隊伍是比較龐大的。據此推算在驛所供當值人員辦公及迎送客人住宿的房屋,也要好幾個大院落,可以想像當年,每天早晚,迎來送往的官員、趕考的讀書人、經商的商賈以及隨從、書童等人員衆多,真可謂熙來攘往,熱鬧非常。作爲兩江匯合,省城的水陸碼頭,錦官驛的確興盛了一段時期。它的繁榮也帶動了周圍的街巷形成,在清同治光緒年間,人們稱錦官驛,就不單是指驛站或遞運所,而是泛指這一帶的街坊民居。

        合江亭由唐宋時期的景觀名勝,發展爲明清兩朝的水陸碼頭,是因爲錦江上的水運發達商貿交通所需要,同樣隨着商貿進一步的發展,錦江合江亭下游的碼頭諸如九眼橋,玉女津(望江樓)等處興起及繁榮,逐漸減少了錦官驛的壓力,進而取代了它的作用。隨着清王朝的倒臺,民國的建立,錦官驛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如今的錦官驛是指這裏的一條小街道,在一環路東五段內,東起濱江東路、西至黃傘巷,街內曾有錦官驛小學,在城市擴建時已拆除。1989年,在合江亭原址上重建了合江亭,以及和其配套的聽濤舫、思蜀園等,又恢復了唐宋時期遊樂、觀景的風貌。

      (下篇:《風雨滄桑九眼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