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愛情,性

文:蔡壘磊

昨天是情感專場的直播,我講到了一個很多人比較迷茫的事情,我自己也是走了彎路過來的,所以分享給大家。

我在直播前,助理告訴我一個數據,全國的平均離婚率大概在40%多,而寧波是在50%多。

走入婚姻的人越來越少,走出婚姻的人越來越多,我覺得大家有必要解除一些對婚姻的錯誤認知,客觀理性地去看待這件事情。

婚姻,愛情,性,是三件不同的事情,可我們很多人往往會將起混爲一談,這種“混爲一談”起源於思想封閉時期。

越是古早,對人的自由的管控就越嚴厲,因爲這樣人就更好控制。當時並沒有應對大規模個性化人羣管理的經驗,所以只能用強權去壓制人的所有個性化表達,最好是所有事情都框在一個很小的行事準則裏,大家就在那個小框裏打轉,這樣不會出什麼簍子,然後統治階級拿走所有的收益——你發現沒有,百姓的框架就完全不適用於皇權自己。

但人是會反抗的,大家對於突破邊界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因爲“憑什麼”?所以慢慢的,一些管理能力更先進的體制,就會採用更寬鬆的框架。這種自由度更高的社會,創新能力會大大增強,因爲可組合的社會形態變多了,所以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就會飛速發展。

在那些管控極其嚴格的時期,我們給婚姻、愛情和性框了一個鏈條式的小框架,這裏的有些框架我們現在都還在用。

比如婚姻是一切的基石,你要有愛情?可以,但你得先嫁過去,纔能有愛情(實際有沒有碰運氣),不然你是不能隨便自由接觸其他異性的。

你要有性?可以,但你有婚姻權之後纔能有性權。我們現在還是有很多人非常反對婚前性行爲。

所有的目的,都是漠視人的個體需求,強行把人關起來,形成一種流動更小、更利於管控的社會結構。

但顯然,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有其明確方向的,那就是更自由,更解放。你去看所有行業的進步,都是在解構權力中心,在用更高效現代的管控方式,保證不失控的前提下,給人更大的邊界。

性是什麼?它是一個非常獨立的課題,它的體驗類似於吸毒,或是我們在餓的時候享用一頓美食,是一種純粹基因式的滿足,它既不神聖,也不骯髒,就是跟你的其他慾望沒有差別。你想到處換餐廳喫,你就遲早會想換人體驗;你家裏有多少原本喜歡現在堆積的衣服,你就會有長期相處令你厭倦的人。

愛是什麼?它是排遣孤獨,排遣寂寞的形式,它跟性是兩種不同的需求,它和友情是同一種,都是通過精神交互來讓多巴胺分泌的方式。所以你有一個愛人,和有一個最好的朋友,本質上能獲得的體驗是相同的。如果你認爲不同,是你被一些教育先入爲主了。

那婚姻是什麼?婚姻是一種降低生活成本,穩定未來預期的方式。它跟性、愛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種,是一種合作關係。

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種慾望,有着各自的功能。它們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們的交集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向同一個目的——幸福。

但我們往往把它們攪在一起,我們覺得這個人愛我,所以他一定也想跟我結婚;或者這個人跟別人有性關係了,他就一定不愛我了。

注意,我們接不接受這個理念是一回事,道德怎麼定的是一回事,事實怎麼去做是一回事,而客觀是另一回事。

我們要搞清楚這些,並不是爲了隨意釋放自己和不同的人去保持不同的關係,而是如果我們想跟同一個人同時保持好這三種關係,我們需要警惕。它們就像幾條腿,在頂級的一對一關係中,是缺一不可的。你不能說我跟他談得來,所以可以無性;不能說我跟他志趣相投,性關係和諧,我就可以肆意增加彼此的生活成本,或者在事業上沒有任何助力和交流。

很多人正是沒有分清它們是三種需求,以爲是同一種,所以在某一個面上做得不錯,就以爲關係穩固了,當關系破裂時,就認爲是對方有問題。

這是不對的。

最後,可能有人會說,那我們爸媽爺奶那輩就沒那麼多講究,他們的離婚率怎麼這麼低,磕磕絆絆怎麼也走到最後了?

這麼說吧,他們年輕時要有現在這麼自由的社會共識和輿論環境,已經離了800多回了。

祝你幸福。

.............................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