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突破收入上限?

文:蔡壘磊

昨天和spenser連麥時候,聊到了一個關於“普通人如何突破收入上限”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因爲不存在所有人都做某件事情比自己當下的工作要好的情況,如果是這樣,人類社會就沒有分工了。

但每個人是不是都可以思考一些共性的原則,來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發現一些突破收入上限的機會?我認爲是有的。

首先就是你做的事情,你是不是真的做到天花板了?

很多人還沒開始審視自己,就開始審視社會,越底層越是有這樣的毛病,總覺得一切都是社會的鍋,害得自己賺不到錢。

爲什麼不看看跟你背景差不多的人,難道真的沒有收入比你高的了嗎?你真的做得比大家都好了嗎?連做着差不多事情的身邊人都比不過,談什麼天花板,談什麼社會。

你送外賣,至少月薪超平均2倍;你做銷售,至少年年都是銷冠,你才能說怎麼突破這個瓶頸,多數人在離瓶頸還遠着了。應該多學習收入比你高的人,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先去達到人家的水準再說。

其次是你做的事情,有沒有生產效率上的提升?

如果一個人今天做的某件事,導致餓了以後今天雖然需要喫兩個饅頭才能飽,但明天只需要喫一個饅頭就能飽了,我會說,今天做的這件事情是非常值得主動去做的——多麼困難都值得咬牙解決,因爲它有效率上的提升。

有些事情,是效率就算不提升我們也得做的,這是爲了生存而被動做。但除此之外,我們要去主動做一些能夠讓我們的生產效率得到提升的事兒。

舉個例子,某個人用筆畫打字很慢,背個五筆能夠讓他打字變快,但前提是背五筆這件事首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樣的“大量時間”就值得花下去,因爲它能讓你的整個未來生產效率都提升,一勞永逸。

舉個相反的例子,起牀後要疊被子,我認爲就是個非常沒意義的事情,因爲到了晚上你又得把它弄開,而不是今天疊了之後明天只用花一半的時間,後天可能就永遠不需要疊它了。只要是“非必要”的事,沒有生產效率上的提升,就不太值得我們去主動做。

前10幾年有個非常火的概念,叫+互聯網,指的是不管你做的什麼,都看一下能不能+互聯網,然後突破你當前的收入瓶頸。

它的原理是什麼?是互聯網把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降到了0,於是所有行業只要+互聯網,多多少少都能降低邊際成本,於是乎就提升了效率。

那當下是什麼呢?顯然是流量。普通人不管做什麼,只要+上了流量,就能通過提升信息觸達能力,使自己成爲信息節點,從而擁有巨大的價值。

我在小紅書購物的頻率越來越高,而隨着抖音外賣的推出,我想在抖音點外賣的頻次也會增加,這就是流量,流量會成爲一切生意的入口。而影響流量的,是內容,而不是貨架,因爲未來的生意一定是“順便做”,而不是“刻意做”。

那麼,你爲自己“成爲信息節點”這件事做了努力了嗎?

最後,是你是不是選對了賽道。

注意,每個賽道都有成功者,但成功的難度還是不一樣的。有些賽道比較成熟,人很多,玩法很透明,成功很難;有些賽道比較新,人很少,玩法迭代很快,成功更容易,但也有可能整個賽道都是假賽道。所以各有利弊。

但對於普通人,尤其是普通年輕人,我是建議去新賽道的,因爲你的優勢就是年齡,你沒什麼生活壓力,也更不怕賽道死亡——死了就重開唄。

而這裏的新賽道,不是“新”就值得我們選擇,而是要滿足以下兩點:

1.它是不是改進了社會效率

2.它是不是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相一致

舉個例子,ai,最近chatgpt很火,這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啊,以後+ai就會像+互聯網一樣,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因爲ai在絕大多數事情上,確實比人類那補丁加補丁的冗餘大腦要優秀得多。

所以你學會使用ai,就遠比你做機械事情要強,因爲它是一把電鋸,你要去學會使用電鋸,以後就直接吊打所有使用斧子的人了,不管他們是不是比你強壯。我們上行部落今年就會讓大家好好感受chatgpt以及ai畫圖等+ai帶來的魅力,因爲趨勢是不可逆的,不是你不學就可以不被淘汰的。

再舉個例子:web3,它打破的是互聯網的信息壁壘。互聯網讓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降爲0,結果卻形成了一個個大的孤島,在孤島內部,信息傳遞順暢,但無法跨島傳遞,人們的線上身份,也不掌握在自己手裏,而是在孤島主人的手裏。

web3要打破所有的孤島,還權於民,這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所以你要突破收入上限的天花板,你得去一個能做更大的貢獻,能掙更多錢,又不卷的新賽道,在別人都湧進去之前,先把自己的位置佔住。這樣當那個確定的未來到來的時候,你就利用了時間差和信息差,打敗了能力差。

你看,普通人如果能審視一下自己的話,是不是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改進的?

這個世界沒有鍋,如果有鍋,大抵都是自己的鍋。

.........................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