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2.9日立春六日//鹧鸪天· 中国五岳之北岳恒山//立春·春景·春意(六)

      题记:北岳恒山,神柱耸观,浑源绝塞,岭峰连天。绵延脉势,同接南部,河北张家,口市之南。倒马关奇,崎岖阻拦,平型关首,争战超千。雁门塞外,昭君远路,缴日军车,紫景边关。

鹧鸪天·中国五岳之北岳恒山

      峰延千里秀曲阳,中原祥和雪花飏。恒山耸峙雄天下,北岳神君伟殿堂。

      狼烟起,火烽翔。冷霜弥漫忆沙场。祈仙神地经风雨,华夏安然多泰康。

北岳恒山的文化内涵———

      北岳恒山,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确定为“五岳”之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是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间一系列山峰的总称,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东西长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宽80公里左右,最高峰为山阴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

      自明代,被列为北岳,清初,北岳国家祭祀也逐渐由河北曲阳移至浑源恒山,五岳文化融入恒山文化中。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

      恒山山脉也是山西省矿产资源的富集区,是山西省东北部煤、铁等的主产区。

主要山峰———

      恒山山系,按照山峰展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主脉、北支脉、南延支脉三部分。主脉主要在山西省境内,桑干河支流浑河、滹沱河之间,隔滹沱河与五台山山系相望。北支脉位于桑干河、桑干河支流浑河之间。南支脉从主脉自灵丘县北部向东北延伸至河北省蔚县南部。恒山东南,并列的山脉为五台山,有资料也归为恒山支脉(南支),也是有道理的,但现代地理将他们列为同一级别的山脉。

      主峰周边:恒山的主峰地区,即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主要由天峰岭、翠屏山相对的两峰组成。主峰西侧的磨峪口,西崖壁立,一涧中流,其间黄龙峡,山势险要,古代这里是大同盆地经倒马关、紫荆关至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主峰天峰岭,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

      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距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主峰南面的山腰上,有北岳庙,为历代帝王臣民祭祀之地。还有“悬根松”“琴棋台”“夕阳返照”“果老岭”“步云路”“虎风口”“潜龙泉”“会仙府”“白云洞”等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地险山雄,风景秀丽,景观奇妙,令人神怡,古今游人络绎不绝。

      翠屏山:翠屏山,位于恒山主峰西侧,距浑源城4公里,方圆2平方公里,海拔1648米。它耸峙浑河川之南,山上青草如茵,山势如刀劈而开天门,秀似翠屏,故名翠屏山。山的东壁半腰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山南麓有“罗汉洞”(已被恒山水库之水淹没),山的北腰间有“三清殿”,古有“石铭陉”,相传金朝状元刘伪、右丞相苏保衡都在这里读书、习武。《水经注》说翠屏山“山上有石铭,刻有冀州北界四字”。

      主脉:主脉位于西起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与代县交界-应县、浑源县南部-灵丘县与广灵县交界,东至山西、河北交界。西面代县以西一般总称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山阴县以东至主峰地区一般称翠薇山。山西境内,海拔大于2400米的山峰主要有:石人山(2249米,在浑源与灵丘交界处)、密马鬃梁(2173米)、龙山(2267米,均在浑源境内)、卧羊场(2233米,在浑源、应县交界处)、跑马梁(2265米,应县境内)、关帝庙梁(2123米)、鹰家梁(2155米,在应县、繁峙交界处)、草垜山(2396米,代县境内)。

      龙山,位于荆庄村东南15公里处,山形似龙,海拔2226.8米。亦名封龙山,古时有龙山庙。山上有文殊岩,山顶有萱草坡,夏天雨过气色如虹。东北五里有玉泉山,山的东北有惠岭,风景秀丽,又名秀丽岭。山下有黑龙池,云气上升,3日之内必有雨。池东有五峰山,山上有三阳洞,盘踞数十里。《水经注》中所说的“龙兑”就是指的龙山,山上有四个洞穴,四时出风。元朝初年,李治、元好问、张德辉曾同游龙山,号称“龙山三老”。山中有刘京叔、麻倍之等名士的题诗。

      神溪山,又名凤凰山,在下韩村乡神溪村北,距县城4公里,海拔1160米,座地约1平方公里,神溪水发源山麓,山上多白土,为粉刷房屋原料。《浑源州志》(清乾隆版)说,明朝司务孙聪曾在凤凰山脚下建“凤山书院”,修缮了凤鸣亭、翠微楼、得月轩、秋香圃、藏书窑、鼓琴洞、奕棋台、钩鱼矶、碧水窦、彩云岩、金鱼塘、瑞莲池。人称最优美的地方。因年久失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已无存。山下有“律吕神庙”现仍残存。旧社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在这里举行香火庙会。现陋习虽然取缔,但游览的人仍络泽不绝。

      千佛岭:千佛岭,在恒山主峰天峰岭正南偏西约25公里处,被誉为塞外“小黄山”。千佛岭顶有一块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砖塔,刻着“千佛宝塔”四个字。塔下岩石南面有3个石洞,名曰“千佛洞”,故名。千佛洞西北建碧峰寺。

      密马鬃梁,位于黄花滩乡石咀、沙梁、白强沟三村之间,南北长10华里,东西宽5华里,海拔2173.4米。传说古时有一个将军寨,战马很多。

      银东梁,位于青磁窑乡西泥沟村东,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l公里,海拔2050米,山上有银矿石,宜林,现有幼林1000亩。

      大尖山,有两处,一处位于青磁窑乡小桦皮沟、下柴树沟、小川岭、西泥沟村之间。东西南北各约1.5公里,主峰在尹北沟村西北,海拔2047米,山上多桦树。另一处位于荆庄乡荆庄村东南处之山亦名大尖山,该山因山顶为尖端形,故名,海拔1892.8米。

      孙膑寨,位于龙咀村南,距县城35公里,面积1000平方米,海拔1805米。传说战国时孙膑曾在此山扎寨,故名孙膑寨。山麓南有千佛洞,凿石而成。西有庞涓寨。

      抢风岭,位于中庄铺乡向阳村北,距县城25公里,主峰海拔1653米,面积3000平方米,系浑河与唐河的分水岭,浑河水向北流;唐河水向南流。

      大梁草帽山,在沙圪坨镇银牛沟村附近,占地5华里,海拔2167.2米,山顶像草帽,山上有国营林场。

      大梁山位于沙圪坨镇沙圪坨村与大同县交界处,海拔201l米,山脊似屋梁,山上有国营林场。

      华山,在浑源――大同公路的三岭村东北1公里处,海拔1784.8米,山上多桦树,故名桦山,习称华山。

      目泪坨,在西河口乡小牛还村东南浑源、繁峙两县的交界处,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1932米。传说,秦代修筑长城时,孟姜女寻夫,一路痛哭,哭到此山就没有眼泪了,故名目(没)泪坨。

      大马面山,在温庄乡牛星堡东南2.5公里处,海拔2011米。该山坡缓而平似马面。

      王八圪塔,在温庄村东7公里处,座地面积700亩,海拔2098米。

      胡子岭,在土岭乡界板沟东南与应县接壤处,山上多狐狸,故名胡(狐)子岭。

      寺台湾山,在土岭乡熊沟村与应县接壤处,海拔2107米,山下有条小河,叫寺台湾河。

      穆桂英山,在土岭乡穆家庄村南与繁峙县交界处,海拔1983.5米,传说宋代穆桂英曾在此山上扎寨。

      黑驴沟梁,该山梁西起大仁庄乡的东王铺,东至广灵县山羊沟,北至沙圪坨镇的大红沟和蛤蟆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海拔2249.4米,山顶有巨石,像人,故又名石人山。

      五峰山,在大仁庄乡净石村东,海拔19l9米,西北——东南走向,长4公里。该山有五个山峰,峭峻如刀削,中有山洞。

      横山,在西留乡宝峰寨村西,方园3万平方米,海拔1783米。县境内所有山脉均为东西走向,唯此山是南北走向,横亘于浑河川,故名横山。旧崞县的城址就在它的左侧,山下曾有“宝峰寺”寺院,民国年间在这里设立过高等小学校。清顺治5年,方三聚众起义,曾在此山安营扎寨。

      昼锦山,在县城西11公里处,盘踞3公里,海拔1100米。元朝工部尚书孙公亮退职后就住在这里。旧志说,孙公亮祖坟设在这里。

      玉泉山,在龙山东北2.5公里处,海拔1300米,属龙山的一部分。山上有泉水出自石缝,旧志称为“玉泉寒流”,为神州八景之一。据《浑源州志》说,金代末刘祁的“归潜堂”即建于此山上。玉泉山四面环抱峰峦,东面有柏山寺,西面有玉泉寺,西边还有望景台。诸峰罗列,云烟吞吐,实为龙山的又一胜景。

      卧羊场:卧羊场,位于应县东南部与浑源县交界处,属恒山山系。在尧峪村北,与浑源交界。西北一东南走向,境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33.4米,为朔州第二高山。山里有一洞,牧羊人在此避雨,且山脚下亦是经常卧羊的地方,故此得名。卧羊场山在土岭乡沙沟村和应县柳坪村之问,海拔2333米,山顶平坦,开11阔,是牧羊的好地方,是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

      翠薇山主峰馒头山:翠薇山,位于山阴县东南部,系恒山余支,东连浑源县,西至雁门关,南跨代县,北接山阴盆地。总面积99.3平方公里。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为朔州第一高山。山脉走向由东向西延伸,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山上植物繁茂,灌木较多,还有华北落叶松和桦木等。山坡上烽火台间断出现,是古代争战重地之一。因山上灌木类植物生长茂密青翠,故名。

      紫金山:紫金山,位于朔城区东南30公里处,周长约25公里,主峰海拔2122米,山上灌木丛生,野兽出没,为朔城区南部与宁武县的分界线。此山生长一种名曰紫荆的落叶灌木,可入中药,因植被得名紫荆山,后谐音为紫金山。

      草垛山:草垜山(2396米,代县境内),即佛宿山。明《山阴县志》卷之二·山川篇载:“佛宿山,县南三十五里。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留宿处’。山下出水,名何家泉,又名覆宿山,俗名草垛山。”在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三十五里(古制)。因文殊大师留宿,故称覆宿山为佛宿山,也就是今人所谓之草垛山。位于恒山山脉余支翠微山,状似“草垛”,故名。此佛宿山巍峨高耸,峰峦直插天际,白云环绕其上,甘霖普降。

      跑马梁:跑马梁,属恒山脉系,为应县南部山区之绝顶,海拔2287米(山西省志记作:2265米),顶面大而平坦,面积20平方公里,可以信马由缰。相传唐末李存孝据守朗岭关,屯兵山地,曾于此处牧马练兵,故名跑马梁。跑马梁距应县县城30公里白马石乡。有成片落叶松林3万余亩,其中成材林1万余亩,且土壤深厚肥沃,腐殖质含量丰富,约有6大类300余种中草药遍地生长。

      雁门山:雁门山,恒山山脉自代县以西山段,古称勾注山,又称雁门山。因山形勾转,两峰对峙如门,又有水势流注而得名。主峰马场梁,海拔2057米。其山势陡峻雄固,西依宁武关,东靠雁门关,是雁北地区通往山西腹地之咽喉,历史上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通道。

北支脉:主要是浑源县北部与大同县、阳高县交界山地,位于桑干河南岸、浑河北岸之间,东延伸为晋冀边界至熊耳山。

      六棱山:六棱山,位于山西省广灵县与阳高县交界处,最高峰黄羊尖,海拔2420米,为大同第一高峰,号称“大同屋脊”。主峰黄羊角附近分布有汉白玉石林,主峰之南大殿顶有数百亩草甸。2012年,山西省政府确定六棱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六棱山景区、南大寺-宝峰寺景区、圣眷峪景区组成。六棱山储藏大量的优质汉白玉,许多名胜古迹的汉白玉石雕来自广灵,有些部门或单位指明要六棱山露天汉白玉。

      甸顶山:甸顶山,广灵县城48公里的六棱山南侧,有一片总面积66平方公里的高山草甸。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花草茂盛。在核心区有一座稀奇的大山叫。甸顶山海拔2008米。

      玉峰山:玉峰山,又称三峰山,位于阳原县城西揣骨疃镇西南,由中间高两边低的三个山峰组成,形如笔架。传说是仓颉造字时用过的笔架,当地人称"笔架山"。笔架山海拔2000多米,山上保存了原始植被,主要有原始次森林、灌木丛,各种草本植物200多种,有30多种中草药材,植被覆盖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大坪坨山:大坪坨山,海拔1993米。地处河北阳原、山西省广灵县两个县交界地,东距河北蔚县郑家窑村(烧制陶瓷瓮盆历史悠久)8里。远望像是一座硕大的铁秤砣一样,由此当地百姓叫它大平坨。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曾有山西广灵县的红旗煤矿、阳原县西窑煤矿和肘骨弯煤矿在此开采。

      熊耳山主峰青天背:熊耳山,位于阳原盆地南侧,属恒山东延余脉北支,主峰青天背,海拔2046米。是阳原第一高峰。因山势险峻、山顶平缓,像人的脊背一样,登顶触手可及青天而得名。在河北省阳原县和山西省广灵县交界处。天台山,海拔1974米,为熊耳山第二高峰。

      南支脉:恒山南支,西起灵丘县中部太白山,越晋冀边界,东终于小五台山。主要是蔚县南山,小五台山从地形上来讲也属于此脉。

      太白山:太白山,位于山西省灵丘县,主峰海拔2234米,周长65·5公里,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东西走向,为灵丘群山之首。据"大同府志""灵丘县志"山川记:"太白山,其脉自恒山东来,若断若续,至灵丘县南二十里复拔地而起,高极云表,为邑诸山之冠。[辽史]谓之嵬白山,今土人犹称太白嵬"。瑞泉寺位于太白山脚下东驼水村,是灵丘九景之一“黑驴驼水瑞泉寺”。银矿储藏丰富,山南麓存古代银矿洞20余个,为明清时期晋北地区大型银矿基地。

      小五台山:小五台山,位于涿鹿县与蔚县交界地带。因有五座山峰顶平如台,与山西省五台山相似,而海拔高程比五台山低,’故称“小五台”。小五台山的东台最高,海拔2882米,是河北省第一峰。其次是北台2838米,中台2801米,南台2743米。西台2671米。从整体爬坡,小五台山是河北省屋脊—最高峰。小五台山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0余公里,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在地质构造上为背斜构造,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向北转为北西一南东向。其岩性比较复杂,既有沉积岩,也有大面积的岩浆岩(如石英斑岩)和变质岩出露。小五台山北侧与蔚县盆地之间有深大的正断层,北坡为陡峭的断层崖,南坡较和缓,成为沿断层掀斜擡升的断块山。小五台山山高谷深,人迹罕至,阴坡和半阴坡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共有种子植物84科,336属,674种。林间栖息着一些野生动物,其中有珍禽褐马鸡。小五台山已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和珍禽褐马鸡。保护区面积22573公顷。

      蔚县南山:蔚县南山,是蔚县盆地南侧小五台山之西山地的总称,为恒山东延余脉南支.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在新构造运动中由于沿山体北侧大断层掀斜式擡升,形成北坡陡峭南坡和缓,山顶宽阔的断块山。地质构造上为一向斜,其轴部出露中生代火山岩,向斜两翼出露早古生代灰岩和砂页岩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按其高程依次为:茶山,海拔2524米,为河北省第二高峰。白见坨,海拔2307米,为河北省第五高峰。东甸子梁,海拔2153米,为河北省第十六高峰。骡切崖山,海拔2143米,为河北省经十七高峰。西甸子梁,海拔2121米,为河北省第二十高峰。麻田岭,海拔2110米。小平梁,海拔2053米。老爷庙梁,海拔2050米。安全沟梁:海拔201米。

      垭口关隘:恒山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的南北屏障,及忻定盆地与河北平原的东西障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时,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上在山之垭口沟谷处建有很多烽火台、城堡等,其遗迹尚存。平型关、雁门关、阳方口、茹越口、广武口、白草口等重要关口,形势险要,为历代军事要地和交通孔道。大运(大同--一运城)高速公路、北同蒲(太原一一大同)铁路从山间通过,京原(北京—原平)铁路沿其南麓通过。

      雁门关: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自秦汉以来,雁门关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尤以宋代杨家军在此与辽军的战争故事为国人所共知。

      宁武关:宁武关,即今宁武县城。明雁门关北口,南依云中山,西北靠管浑山,东北接恒山,西南连芦芽山,为四山汇集之要塞。因居内三关之中,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策应朔州、大同,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晋北古楼烦(古部落名)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宁武,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1986年8月18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型关:平型关,位于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处。古称瓶形寨,清时称平型岭关,后改称平型关。关城筑于明正德六年(1511),南北各置一门。关城北设有六郎城,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该关东控太行,西屏雁代,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关内有简易公路通行。西北通向浑源、大同,东北连灵丘、涞源,两南可达繁峙县大营镇与京原公路相连,是外敌向山西腹地进攻或沿京原公路迂问北京的重要关隘。抗日战争初期,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发生于此。西距平型关14公里之太安岭,介于繁峙、浑源之间,阳泉至大同公路山此通过。该口同平型关一样,是恒山东端通往雁北,迁回北京的一个重要垭口。

      长嘴口,位于繁峙县与应县交界之长嘴村,口宽15-1000米,高5-30米,长8000米,为应县大石口之纵深要隘。隘口以北谷地宽广,视野开阔;以南沟谷短切,地形分割破碎。砂河至应县公路由隘口通过,北可至大同,南可达阳泉,东可迂回沫源、易县,是恒山东端的重要关口。

      磁窑口关,在浑源县南十七里恒山左侧。路通灵邱,明洪武四年(1371)筑堡设巡检司,又名磁峡口。自从唐代起,这里就盛产磁器,故名。近处多古窑址。

      茹越口: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是穿越恒山南北,沟通忻州盆地和大同盆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其北面为应县,南通繁峙。峪口左侧山高1436米,右侧山高1317米。主峪从茹越口到果坪村,长约10公里,直达海拔2111米的铁甲岭。《郡志》载:“五代唐末(905年)修茹越口,开左右道路。”1937年9月27日-29日,国民党第34军69师第203旅(旅长梁鉴堂)在茹越口阻击日军铃木旅团一部2000余人,因粮弹尽绝,茹越口阵地被日军突破,梁鉴堂将军率余部与日军白刃战,壮烈牺牲。是役,为中国军民“长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茹越口,被作为中华民族的永久记忆,载入了历史。

      飞狐口:飞狐陉,是太行八陉之第六陉。陉居太行山脉东北端,地处太行山脉及其燕山支脉、恒山山脉交汇处,在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北峪口通达蔚县,南峪口接续马蹄梁,当地人称其为"四十里峪"或"飞狐峪"。是连接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的要道。

文物胜迹———

      主峰地区: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有恒山十八景之称。可惜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1980年代,经过多年建设,主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风景区,主峰地区景观参阅:恒山风景名胜区。

      恒山悬空寺: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距大同市区62千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全寺共有殿阁40间,悬空寺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北岳庙:恒山庙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即有大小祠庙60余处。但惜多数已不存,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整个建筑群占地范围东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恒宗殿、寝宫、会仙府、九天宫、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庙、灵官庙、龙王庙、山神庙、疮神庙、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阎道祠、紫微阁、魁星楼、羽化堂、接官厅、龙泉观等,其中朝殿,又称员灵宫,为恒山主庙,是恒山中最大的庙宇;寝宫为恒山最古老的建筑;会仙府是恒山最大的仙道居住之处,内塑八仙人物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还有近二百处摩崖题刻和数十通御祭古碑以及塔林。恒山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中国道教圣地,号称“第五小洞天”。

      雁门山上的内长城:内长城,主要是指河北山西北部沿太行山、吕梁山修筑的长城。山西境内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及明代修长的内长城大致走向是:由居庸关起,向西南行至灵丘后向西,经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再向西北行至偏头关,到达偏关老营北鸦角山接外塞,其向西延伸段大部在恒山山脉之上。

      神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浑源县城西北2公里处,公园内山泉奔涌,碧波荡漾,著名的“神溪夜月”为浑源古八景之一,并拥有古戏台、古民居等丰富的人文景观。2009年列入山西省首批省级湿地公园名单,2013年被原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8年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大云寺,位于浑源县荆庄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

      广华山关帝庙:广华山关帝庙,广华山位于浑源古城北部,戏曲中《走雪山》雪山就是指广华山。在明代天启年间,大同籍吏部曹尚书被宦官魏忠贤设计陷害,满门抄斩,曹小姐与老仆人曹福脱逃,昭雪,曹小姐也履行诺言,重新修缮了关帝庙。这个故事在大同地区广为流传,可以说妇孺皆知,鉴于此,广华山也就广为人知了。

      汤头温泉,在浑源县东南百里汤头村,出地水温约摄氏六十度,宜沐浴。早在北魏天赐年间即有官员到此沐浴治病,兴光元年(454)文成帝“幸灵邱,至温泉宫”,即此。《水经注》:滱水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

      应县恒山庙:应县恒山庙,位于山西省应县北楼口村西南的大庙山上。据繁峙县志记载:北楼口恒山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六年又修葺一新,据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60年代初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丘觉山寺:灵丘觉山寺,觉山寺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觉山山腰。觉山又称悬钟山、普照寺。寺周高山环抱,寺内古柏森森,景色宜人。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寺塔塔座周围有砖雕歌舞伎,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珍品。又名普照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辽代密檐式砖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丘县瑞泉寺:灵丘县瑞泉寺,位于太白山脚下东驼水村,交通便捷,风光优美,是灵丘九景之一“黑驴驼水瑞泉寺”。 东西偏殿“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西方极乐世界变化图”,新近落成,殿堂庄严,佛像成就,兹定于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举行佛像开光法会,愿十方诸佛慈悲加被,同放无畏光明,普渡有缘众生。

      小悬空寺:小悬空寺,位于广灵县城南壶山,上有大士庵和水神庙(圣泉寺)的合称“小悬空寺”。寺庙建于山巅。创建于北魏时期,存为明代时期遗物。丰水源泉环山涌出,壶河水至此与丰水汇合,形成广百余亩的巨潭。

      广灵水神堂:广灵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城东南,与县城相连。由壶山古建筑群、中国名泉水神堂壶泉、泉湖、林地、绿地组成。水神堂泉是由壶山四周万斛珠玑的群泉随地而涌成湖,水质为天然矿泉水,流量为每秒0.55立方米,当地人称“神泉”。壶泉流量大,在其东南汇集成了两个天然的矿泉水库,分别叫枕头河水库、下河湾水库。

      甸子梁空中草原:甸子梁空中草原,位于山西省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东南,与河北涞源、张家口蔚县交界甸子梁,东西狭长,南北广阔,海拔2159米,四周是陡峭的山坡,顶部宽广平坦,面积达3万亩,被称为空中草原。

      杨忠武祠,亦称杨令公祠,俗称杨家祠堂,位于代县城东北20公里的鹿蹄涧村,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为山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业战死陈家峪,后宋追赠太尉,并缢“忠武”,杨氏子孙以此题共祠名。

建置沿革———

      恒山地区,先秦,春秋时期为游牧民族楼烦占据。战国时期属赵国,设置云中、雁门、代郡。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置雁门郡。两汉时期为平城县,隶属雁门郡。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曹魏时隶属冀州新兴郡。北魏自云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又置恒州,领辖八郡十四县。北齐将北恒州改为恒安镇,隶属恒州太平县。北周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

      隋唐五代,隋以其地属云、朔、代三州。五代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

宋元,北宋宣和五年预置云中府路,因宋辽对峙,大同为辽所占据,故而云中府路只是虚设而已。后为金所辖,设西京路大同府,置西京路总管府,又置留守司。元朝大同中书省河东山西道,改西京道为大同路,领辖八州、五县、七屯。八州中的浑源、应、朔、武等扩七屯中的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在恒山地区。

      明朝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明初设山西行中书省,不久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共辖五府、三直隶州、七十七县。大同府辖四州、七县、十三卫所。四州:朔州、应州、浑源州、蔚州;七县:大同县、怀仁县、马邑县、山阴县、广灵县、广昌县(河北省涞源县)、灵丘县;十三卫所不在恒山范围内。

      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承袭明朝辖制,山西为十八省之一,共辖九府、十直隶州、六散州、八十五县、十二直隶厅。大同府(治大同)辖二州七县一厅。二州:浑源州、应州;七县中设在恒山地区的是:大同县、山阴县,广灵县、灵丘县;另有朔州隶属于朔平府。蔚州划入河北省。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元年大同府废,民园二年五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十三县和忻州十三县,共计二十六县。当时雁北十三县在恒山地区的有:大同县、应县、山阴县、朔县、平鲁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13日,日寇侵占大同之后,于10月15日成立“晋北自治政府”,1939年4月成立“晋北政厅”隶属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改为“大同省公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于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以京包铁路和北同蒲铁路为界线,成立了东西大同县,东大同县属晋察冀边区,阳原县也属之;西大同县属晋绥边区。1949年5月1日雁同地区解放以后,连同恒山地区东部的阳原县、蔚县划归察哈尔省管辖。

      解放后,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后,恒山地区又划归山西、河北管辖。期间几经变更,至1970年代,恒山地区大部归雁北地区、张家口地区,与抗日战争时期设置一致。1992年、1993年张家口地区、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应县划归朔州市,将阳高、广灵、灵丘、浑源等划归大同市,实行市管县;阳原县、蔚县归张家口市。

      道教传播:恒山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雁北恒山一带就出现了知仙方和炼仙丹的方士,即神仙家。西汉时,有个方士,自称是殷朝王子,他经常往来于恒山,不吃五谷,只吃蓬果等草木植物。西汉景帝时,有个姓茅名盈字叔申的人,和其两个弟弟茅固、茅衷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方。《广列仙传》中说他们均已成仙,也称三茅真君。恒山上还有个叫茅三窟的地方。

      唐初,恒山上道庙成林,各地也建了不少庙观,专供道士修炼使用。据记载:开元二年(7147)玄宗在恒山建庄泉观,上有二泉(一甘一苦),李隆基曾赐给匾额,并重修恒山庙。八仙之一张果老带领徒弟在恒山修道炼丹,名道人管草结庐悟道。灵丘创建白音观。唐代宗广德年间(763-647),道士羽客、风鸣岐在应县城内创建冲虚观。

      五代时期,契丹世宗天禄四年七月,辽军准备进攻中原,派人到恒山庙打卦,因卦不吉利,气愤之下,放火烧毁了恒山庙。

      元中统三年(1262),道士寇士谦在应县城南西安峪建云溪观,占地300亩。元延祐二年(1315),道士刘薄光在应县城西南武家店村建玄同观。

      明世宗时期恒山修建大型庙观。应县在县城内建有三清观、北霞观,在县城西南大贾庄建水陆宫,在县城东南北楼口建恒山庙。广灵县在此时先后也建了不少庙观,如上白羊凌霄观、百盯的保其观、南村的集仙观等。

      清朝建立以后,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停滞,再无积极活动的教团。清代佛道二教相当密切的交流,具有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倾向。如,悬空寺就是佛、道、儒三教启一的寺庙,寺内既供奉释迎牟尼和各佛、菩萨,又供奉道教的老子、纯阳吕祖等和仙,还供奉孔子、关帝等儒学代表人物。

      民国,失去经济基础的道教教团仍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连维持教团的体制都很困难。而人们仍然信赖自己信仰的诸神、赶庙会。此时,全省道观庙宇多数齐全,但已失去往日的气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过连年战争,道士多数逃亡走散,殿宇无人看管维护,以致逐渐荒废,多数道观毁于炮火之中。

      新中国建立后,道教徒在政治上和其他各界人士一样,享有公民权利。1956年恒山道士李元通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同时还参加了浑源中心医院的工作。1957年4月,李元通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道教协会代表会议,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但是,社会上不少人已抛弃了道教信仰,请求道士念咒和拔除不祥的人大大减少,来道观者大多是为了参观文化遗产。因而许多道教宫观已无道士居住。

      在“文化大革命”中,恒山地区一部分宫、观被破坏,经书被焚毁,一部分庙、宇被彻底拆除,还有一部分宫.、观、庙、宇被“造反派”无理抢占,任意破坏;各处殿宇的脊兽、猫头、滴水等建筑物全部被打毁搬掉,钟、鼓、炉、馨等物全部被毁坏,神像大部被击毁清除。宗教活动基本停止。

恒山道教活动———

      1982年以后,省、地(市)和重点县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宗教事务机构,对道教人员落实政策、道教宫观庙宇的维修管理、道教房产问题、道教场所的开放,以及道教徒、道教教职人员的正常发展和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83-1984年,修缮浑源悬空寺。1983年修筑加固恒山庙,国家拨款30万元。2013年7月1日恒山岳门湾三元宫复建。这些地方不佼成为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而且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北岳文化:2016年在北岳恒山三元宫举行的五岳祈福法会。

      北岳恒山祭祀活动,自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经顺治帝批准移祀于浑源。清康熙元年(1662年)夏,康熙下旨恢复北岳恒山在浑源的祭祀。并在赴五台山途中,登恒山巡游,亲书“化垂悠久”匾额”。

      而“恒山道乐”、“北岳恒山祭祀活动”也作为浑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扬。

名称变迁———

      恒山之名的由来,在《风俗通》载:“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也就是说,因恒山位居北方,而北方阴终阴始,其道恒久,为恒常之所,故曰恒山。民间的说法是因恒山山势走向为横向,“横”与“恒”相谐,古称恒山。清代魏源在《释道北山条阳列二》篇中又说:“恒山以恒水所出得名。”横河古称恒水。

      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载:“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浑源境内古县治)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这里郦道元称县南之山为玄岳,而不称北岳或恒岳。郦道元死于孝昌三年(527),《水经注》的成书应早于孝昌三年,也就是说在北魏时浑源恒山并不称恒山。又载:“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又说:“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狞礼废,邑郭仍从。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

      但北齐人魏收所著《魏书·地形志》载,恒山周边地区曾置”恒州“。据考,恒州当时辖地相当于现代大同市范围。有可能当时的恒山泛指大同盆地东南部的太行山支脉(含天峰岭一带)。

      但唐代开始,历史典籍中出现两处恒山(或北岳)的记载,分别为山西浑源天峰岭和河北曲阳大茂山(河北阜平县境内)。比如唐代《括地志》对恒山的记载有两处,一处称恒山,在浑源:“恒山自州南十余里入磁峡,又五里至岳庙山门,又十里陟巅。”一处称北岳,在河北:“北岳有五别名……,释家谓之青峰埵,道家谓之总元洞、天金城、福地山,一名大茂山,又名神尖山。”

      宋代《通志》对恒山的记载也有两处,一处在浑源,称北岳恒山:“北岳恒山,在城南二十里,……”一处在河北,称恒山:“恒山在曲阳西北百四十里,即旧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浑源州发脉,由飞狐岭达曲阳。”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也是两处,在浑源为:“浑源州恒山距阜平县大茂山三百余里,峰峦相接。盖恒山周三千里,浑源南二十里与曲阳西北百四十里者,实一山也。”在曲阳为:“北岳常山,今之大茂山,半隶契丹,以大茂分脊为界。”沈括笔下的恒山实际上是一条山脉,而不是指一座山。

    《河北省志·地理志》载:“神仙山:海拔1870米,位于涞源、唐县和阜平县三县交界处,历史上曾为北岳,山中原有古寺庙,为太行山历史名山之一。”

      在众多的北岳诗文中,金元时期的诗人对恒山位置的描写最具体,都指向河北大茂山。金代时浑源文人辈出,然而金代浑源文人的诗词从没有恒山或北岳两个字出现,而浑源南部忻州(当时名秀容)人金朝元好问有诗“大茂维岳古帝孙”(见《浑源县志》)。说明宋金时期的北岳也是大茂山。

      明中后期,不管是县志还是诗文,浑源已开始正式记载恒山的信息了,但当时河北大茂山也继续保持恒山地位,于是出现了恒山之争。《宗教词典》称:“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明定山西浑源县之玄武山为恒山”。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明一统志》:“浑源州……元初改县曰恒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完稿的《明史·地理志》载:”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与北直曲阳县界。……“民国初编纂的《清史稿·地理》则载:”浑源州……东南:恒山,北岳,顺治十七年自曲阳移祀于此。……“。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批准”移祀北岳于浑源“。

              2023.02.0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