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3.5雨水十五日//詩詞三首·關中八大怪之秦腔不唱吼起來//雨水·春景·春意(十五)

      題記:黃土高坡,孕育激情,穿越歲月,演繹秦聲。感時傾心,如泣如訴,裂魄震耳,響似雷霆。雅俗共賞,八百平野,婦孺皆知,四海揚名。蕩氣迴腸,一聲唱吼,動地驚天,上幹霄雲。

七律·吼秦腔

一折秦戲悲歡淚,唱遍人間苦樂情。

音獷聲豪傳嶺野,腔圓字正繞鄉城。

板胡絃動絲綢路,邊鼓鑼催經濟徵。

渭水秦山今古韻,千年魂魄氣縱橫。

鷓鴣天·吼秦腔

      秦腔一吼義灌腸,氣凌自古帝王鄉。戲文載舞真情聚,詩韻由心筆墨煌。

      板胡響,鼓鑼鏘,你方唱罷我登場。漢唐多少興亡事,離合悲歡幾度狂。

浪淘沙令·吼秦腔

      秦地吼秦腔。音韻鏗鏘。板胡伴奏氣飛揚。離合悲歡都是戲,演繹滄桑。

      千載帝王鄉。史冊流長。渭河邊上子牙姜。釣得文王佳話出,好戲開場。

秦腔秦韻秦意長———

      看!樹上的一羣鳥兒好像受到了什麼驚嚇突然撲棱棱,齊刷刷地向雲層裏飛去,接着枝頭密密麻麻的樹葉有人鞭打似得撲撲簌簌地落下地來!聽!莫非一陣過雲雨?路上的行人不由自主屏住了呼吸,停下了腳步,頭髮也不約而同的一根一根地直立了起來!莫非是一聲炸雷從頭頂掠過?聽哪,看哪,對面走來一個“吼秦腔”的人。他的第一聲吼剛出脣,就出現這種效果。第二嗓子,比第一嗓子更加具有震撼力,頓時地動山搖,山呼海嘯的感覺從四面八方湧進人們的耳膜內,直聽的人肝膽碎裂,驚心動魄!對面過來的小夥子唱的是大型秦腔劇目《鍘美案》選段,他把包公的義憤填膺,怒不可遏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好像身臨其境看到一個忘恩負義的陳世美形象。

      外地人聽到了這種“吼起來”的秦腔幽默詼諧地評論道:“炸開了烏雲,驚落了太陽!太刺激了,太刺激了!演員如果不是人高馬大,魁梧健壯底氣十足,恐怕受不了這種職業;觀衆一定要有相當的承受力,否則很容易被嚇昏過去的”。

      這就是陝西八大怪(或稱關中八大怪)之一的“秦腔吼起來”的表現與效果。所謂“吼”意即音調高亢激揚、竭盡全力,奮發噴薄之意,勢如脫繮之野馬狂放不羈,勢如破竹之乾淨利索,絕無拖泥帶水萎靡不振之氣。

      “秦腔吼起來”在陝西隨處可見,非常普遍。過去無論是田間地頭的農民,還是省城裏工作的文員,人人都能“吼”上幾段子秦腔。即就是今天,秦腔也沒有退出人們生活的空間。雖然到大劇院去裏觀看秦腔表演藝術的觀衆並不多見,正規劇院下鄉演出的機會也很少見。但是在民間秦腔演藝倒成爲一種樂事,隨處可見,興盛火紅。在城裏,任何一個公園裏都能欣賞到羣衆自發組織的秦腔表演;大街小巷裏也都有秦腔社館,每天定時演出。我原來住在西安市文昌門附近,文昌門跟前的環城公園裏,不但有三五成羣自娛自樂的小型秦腔表演團隊,還有搭臺唱戲的收費團隊。每日夕陽西下,夜幕降臨的時候,環城公園裏卻不再寂靜了,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吼起來”的秦腔唱的人蕩氣迴腸,意氣風發。聽的人也蕩氣迴腸,意氣風發。

      在農村,年紀大些的老人都能脫口而出一些秦腔唱段,因爲聽秦腔、唱秦腔是農耕時代最主要的娛樂項目和精神享受。人們常說:“生活中可以沒有油鹽醬醋,但是不能沒有秦腔”。尤其是紅白喜事,喪葬典禮,都離不開秦腔表演來烘托氣氛,往往因爲秦腔而喜上添喜,悲上添悲。演戲的和聽戲的一樣投入,一樣的悲哀,一樣興奮。秦腔猶如一劑催化劑,活躍着人們的思維與情趣,讓人們血液沸騰,精神鼓舞。

      說一千道一萬,言歸正傳,我們進入“吼”的主題。秦腔爲什麼吼?而且吼了上千年,從未改變過呢?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和秦腔的起源有關而且和秦人的方言、性格和秦腔劇目的劇情有關。

      首先來說秦腔的起源,《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起源於黃帝后裔屬於遊牧部落,最早活動於甘肅,陝西一帶。他們擅長駕馭車馬,勇武善戰,常常在廣袤的西北平原上豪歌高唱,縱情狂呼。這種原本毫無目的、無拘無束、隨心隨意的抒情民歌經過兩千多年的衍變逐漸形成秦腔這個劇種。

      秦腔發源的時間十分久遠,大約在秦襄公創建秦國以前就存在了。秦襄公以前,其聲調比較溫柔低調飽含時代特色。秦襄公以後,其聲調已經帶有剛陽的時代特點,變得高亢昂揚。徐慕雲在《中國戲劇史》中又說:“秦腔俗稱梆子,孟固以其木梆爲樂器而得名者也”,而秦腔真正成爲戲曲劇種形成與唐代“安史之亂”(公元706)年間。當時梨園子弟都逃難到民間,把他們創造的戲曲與民間藝人所掌握的民間音樂,舞蹈結合起來輔之以故事情節,成爲在關中地區流傳的戲曲。

      經過宋朝,元朝兩代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視戲曲,“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已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予”,使得流傳於民間的秦腔劇目在宮中頻繁出演。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以後,“秦腔”這一劇種更是活躍與宮中和民間,特別是明末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爲首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又把秦腔作爲鼓舞士氣的軍樂,帶領士兵衝殺突擊,走南闖北一路鏗鏘,士氣大震最終推翻了大明王朝。爲了慶賀倒明之舉,李自成又把秦腔帶入北京重地公演譁衆取寵烘托喜慶氣氛,秦腔當然也隨之“名揚四海”。後來清軍又推翻大順政權,入主中原,經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時代,秦腔表演藝術大師魏長生帶秦腔入京,他以精湛的表演藝術技壓羣芳,轟動了整個北京城,當時北京所有的戲班都以唱秦腔來招攬觀衆,從此秦腔在藝術史上達到了最高潮。

      其次從方言來說:關中方言較其他地區厚實飽滿。 “秦中自古帝王州”,不僅地區霸氣,語言在外地人聽來也具有生硬、直率、粗獷和霸氣的成分。這些特點不僅體現在對話言談中而且體現在讀音上,長安話的發音體現在牙齒,每個字都好像是從牙齒中咬出來的一樣厚重,堅強。常把齒齦後的輔音讀成脣齒音(sh---f),如“喝水”會變成“喝fei”,“睡覺”會變成“fei覺”,“武術”會變成“武fu”一樣。當年秦始皇,漢武帝就是這樣發號施令、不僅聲若洪鐘而且“咬牙切齒,威風凜凜。不說金戈鐵馬、萬箭齊發,弓強弩壯了,僅僅關中話字字鏗鏘,力度顯揚,就可嚇退敵人於百里之外呀。用這樣粗狂,霸氣的語言來唱戲,一定是高昂激揚,無與倫比。

      從劇情和性格來說:秦人具有剛正不阿,耿直慷慨,堅韌頑強的性格。他們絲毫不掩飾內心深處最深刻的憂患和疾苦,最痛徹的憤怒與仇恨,最衷心地希望與憧憬,奮進與努力,鬥爭與反抗。不僅在行爲上表現得比較簡單粗暴,不拘小節,無拘無束。在秦腔藝術上表現得也比較直白放達,情真意切,正氣浩然,豪邁壯烈。悲傷的時候吼一段秦腔,草木爲之動容,江河爲之倒流;興奮的時候吼一段秦腔,羣山爲之起舞,白雲爲之飄飛。秦腔連着秦人的心、秦人的靈魂,秦人自古就是大氣磅礴,義薄雲天的,深厚的底氣造就了秦腔的粗獷豪放;音域的高昂激揚等特色。秦腔不但體現秦人的粗獷,而且突出秦人的鋼腸鐵膽。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區,上述“吼起來”的唱法主要運用於男聲唱段,特別是花臉這種表現忠義、忠孝的角色,這種角色要求演員用原始的,真嗓音演唱來表達愛憎分明的心理活動和 崇高的情操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慷慨激昂的特色。秦腔的一個“吼”字,吼出了精神,“吼”出了氣質。

      時代在進步,秦腔藝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據秦腔專家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團長趙楊武先生介紹如今的秦腔藝術不再講究聲嘶力竭、粗暴生猛的“吼”字了,更多的講究音色的美感,發音的科學性了。秦腔藝術逐漸融合進去多種藝術元素,日臻完善文明,更具審美價值。“吼”起來的秦腔逐漸遠去,但“吼起來”的精神在人們腦海中留下了長久的記憶。

                2023.03.0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