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不讀是一種損失

七八歲的小朋友都知道上學是爲了學習知識,考上大學,然後找工作養活自己。

這是我們大部分的成長之路。

那些在應該教育跟不上節奏的便中途下車,提早進入社會討生活。這一部分人有的比較幸運,早早地積累了足夠的財富,日子過得富足安穩,但更多的是受盡苦難,拿生命生活來換日子。

應試就是像一個篩選機器,來給不同的人貼上不同的標籤,社會再根據這些標籤來選擇是不是用你。

篩選方法就是考試,標籤就是各種學歷,社會提供的崗位有體制內的,體制外的,根據你的學歷來試用。

不管你家裏多麼窮,出身多麼貧寒,只要你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學校,基本上就能找一個差不多的工作崗位。

從這個角度來說,應試是公平的,是對寒門學子一個輕鬆逆襲的機會,只要你願意學,基本上沒問題。

那些吃不了學習的苦,只好早早地到社會上歷練,這都是個人的選擇,也無所謂那個選擇更好一些,只能說有的人適合讀書,有的人就是不喜歡讀書考試,但也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創造一番事業。

但無論選擇哪一條路,我們的終點是一樣的。

如果除去生命的過程,大家好像走的同一條路,那就是向死而生。

爲什麼要向死而生呢?

這個問題是人類終極的探索,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永遠吸引着人們在前時,總的來說,人類還是積極向上的,人們總是把積極進取的一面,把陽光的一面作爲真理。

事實上,黑夜同樣重要。

生活發展到現在,或者說人類繁衍到現在,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基本的主流價值觀。

不管承認與否,那些大老闆的,有錢人家,雖然老子可能大字不識,也能成就一番事業,但這位老子絕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大字不識,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樣讀書少,希望孩子能上更好的大學。

這說明,主流社會是崇尚讀書,崇尚知識,崇尚知識改變命運的。

但讀書這件事,除了應試教育獲得工作的入場券,這是前提,首先要養活自己,如果有幸喜歡鑽研便可以深入下去,不斷地創新,實在不行,把工作當飯碗,剩下的時間做什麼呢?

獲得智慧。

真正的智慧與我們關心的終極問題息息相關,我們不僅知道自己爲什麼活着,是怎樣的活着,還可以知道如何好好地活着,如何更好地活着。

生命的本質就藏在書本里。

就在祖先的著作裏。

如果真的變得有慧,還是得讀經典,這纔是真正的有用之書。

如果你覺得你就是一個工具人,那就把你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智慧上吧,你會發現,每一種活法都是美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