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日系治癒式電影,讓你找回心靈的平靜 春 夏 秋 冬 第二部:《海街日記》 第三部:《比海還深》

有些電影和有些文字一樣,一看就能人的心靜下來。

每當我需要平靜的時候,每當我需要回到那種把意識拉回到雙手,帶着覺知生活在每分每秒之中,我總會找一些沒有情節的、慢節奏的治癒式電影來看。治癒式電影,它們在乎的不是跌宕起伏的情節,有些更像是紀錄片,連情節都沒有,頂多是某個人、某羣人、某些生活的場景組合起來,可往往就是這樣才能把人帶入平靜。

一直很喜歡日本的侘寂美,閱讀過這方面的書籍,對我日常用品的選購和使用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日本治癒式電影更是像一股清流,能夠洗刷人的浮躁與不安。一個影片下來,不管是視覺上的美,還是片子內涵的美,都能讓人隔斷外界的喧囂,進入一種寂靜的時空當中。

斷斷續續地,這成爲我整理心靈秩序的途徑之一。不知不覺地,我看了有挺多這類電影。今天跟大家分享三部很值得一刷再刷的作品,只要接觸到畫面就會瞬間被治癒。

第一部:《小森林》

這部影片是很多文藝青年的最愛,清新又帶着質感的畫面,每一幀都營造出一股沉靜、質樸和清雅。它之所以成了很多人的治癒良方,一方面來自於它有質感的畫面,另一方面來自於,雖然沒有什麼故事情節,卻洋溢着滿滿的生活氣息。

在這部片子裏,你會看到一個普通的人,一日三頓飯是如何做,一年四個季節是如何勞作的。讓人看了又想看的是她做飯的材料,不是來自自己動手種植所得的,就是來自鄰居贈與的,以及烹飪的整個過程。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像一個人的生活Vlog。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應該是絕大多數都市男女都夢寐以求的。

影片分春、夏、秋、冬四個部分,一個女孩從城市回到被遺棄的故土小屋裏,做着媽媽之前給她做過的一日三餐。很多的回憶,關於媽媽的,關於媽媽離開的,關於兒時的味蕾的,一一再度浮現。

當自己還是某個人的女兒的時候,媽媽做的飯彷彿是理所應當的,不會那麼細緻去探索某種味道是如何做出來的。當自己成爲那個像媽媽做飯的人,才知道,原來做的每一道菜都有特殊的技巧:食材的種植、挑揀、切割、烹飪、火候、調料.....都有講究。

女孩像媽媽一樣勞作、收穫、享受勞動的果實,每一種行爲所延伸出來的是對光陰一寸又一寸的感受。當我們作爲觀衆來觀看,彷彿也加入了這種慢慢的節奏裏,不着急着趕着去做什麼事,完成什麼任務。此時此刻,鋤着地、挖着草、切着菜、燉着湯......雙手與意識都回歸到當下。

看着作物如何生長,品着食物如何滋養自己,憶着往事如何反省過往,無疑是一場無聲的、獨立的又安詳的與自己的對話過程。這就是這部影片治癒很多人的原因。同時,視覺效果也是治癒的最直觀的因素。每一個特寫,每一個剪影,每一個動作都彷彿在行禪,由畫面引領觀衆迴歸平靜。

春暖花開,各式各樣的花競相開放。讓人彷彿聞到春的氣息的莫過於那一棵繡球樹,滿樹滿樹的白花,在微風中搖曳。春天裏的花真的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收穫的土豆,哪怕只是清水煮,到野外摘點西洋菜,就這麼和着土豆泥喫,也是人間美味。

女孩喫的時候帶着敬畏,帶着探索,帶着感受,一切都剛剛好,不緊不慢。如此的節奏,如何不讓人放鬆下來呢?

水稻開始拼命生長,需要除草,需要捉蟲。女孩幻想着一棵草從自己的手中生長,蔓延到全身,生機勃勃,充滿了希望。

炎熱的天氣,從勞作中回來,自己釀一瓶米酒,一飲而盡,掃了一身的疲憊和溼熱,清爽又愜意。

各種野果慢慢成熟,最早的莫過於酸櫻桃和榛子。酸櫻桃酸溜溜的,把它熬成果醬;榛子緊實緊實的,也把它熬成榛子醬,兩種醬塗在自己烤的麪包上。女孩細細品嚐的那一刻,都能從鏡頭中感受到舌尖的滿足。

當然,還有夏日裏的蟲鳴和閃閃靈動的螢火蟲,這一切,能帶給人感動。

水稻成熟,金黃金黃的一片,幾隻白鷺時而駐足,時而騰飛,彷彿一個個靈動的音符不停地在金黃的海洋中跳躍。人們把水稻收割,紮成一捆一捆的 ,矗立在田間,彷彿一個個等待被請回家的小人兒,而這些小人兒將化身爲食糧,滋養着這方水土的人們。

楓樹開始由黃變紅,慢慢地和晚霞相呼應。像松鼠這樣的小動物已經開始一邊喫着栗子,一邊爲自己儲存過冬的食物,而人類則也開始以各種方式——曬蘿蔔乾,釀辣白菜等來儲存冬天的食物。

一年的勞作,到了這個時節開始交上答卷。喫着自己親手種植的各種作物,幸福地等待冬天,即使大雪封山,即使依然孤獨一人,媽媽依然沒有消息,也依然平靜、安然地這麼生活下去。

下雪了,雪在陽光下顯得是透亮的白。有生命的、還會復甦的植物全部被雪覆蓋在下面,世界變回了無比單純的模樣。幾行白鷺飛過,興許是向着南方。小屋被淹沒在茫茫白雪之中,路上行人形影單隻。不過,也正好可以休息呀,一年的勞作終於告一段落,等待積雪融化又是一個春天的來臨。

影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女孩在炒一盤簡單的菜心的時候總是炒不出媽媽炒的味道,反覆琢磨、回憶,才知道媽媽每次炒菜心都需要把梗上的老皮去掉,這樣口感纔不會柴。她那一刻理解了一個媽媽爲家人的操勞和細心。

這部影片,不管是畫面還是裏面烹飪的各種食物都非常治癒,是可以時不時刷一下讓自己恢復身心平靜的片子。強烈推薦。


第二部:《海街日記》

這部片子講的是姐妹情——四姐妹的故事,導演是是枝裕和,他擅長拍這種情節淡淡,聊家常式的片子,我還看過他的另外兩部作品:《比海還深》和《小偷家族》,第三部會介紹《比海還深》。

《海街日記》的取景雖然沒有《小森林》那麼清新和唯美,但也不時能體現出日式的侘寂美。

一座老式的木房子,還帶着一個小花園。房子裏先是住着三個女孩,她們分別是大姐、二姐和小妹。父母不知去了哪裏,只是有個偶然出現的姨姥姥。情節大多圍繞着這間老房子和三個女孩子的生活。

大姐是典型的老好人性格,像媽媽一樣照顧着兩個妹妹;二姐是典型的活潑外向,總是做一些和大姐相反的行爲,比如徹夜留宿男性家裏,打扮得非常職業女性風,幹練能幹;小妹就是那種乖乖女,做着簡單的工作,卻有一顆童心和善心。

她們的感情很好,後來父親去世,他們去參加葬禮,才知道父親已經結了第三次婚,也就是說,她們屬於原配生的,而父親和第二任妻子留下了一個女孩,青少年的年紀,而那個女孩的媽媽也不知道去哪裏了。三姐妹和這個被遺棄的女孩一見如故,邀請她過來和她們一起住,故事就是她們四姐妹住一起的生活點滴。

非常平淡,但是平淡之中讓人感動,多麼美好的姐妹情,讓人感到人間溫暖,讓我這個沒有姐姐妹妹的人羨慕不已。她們一起做飯,一起做梅子酒,一起訴說着感情的煩惱,一起逛海邊,一起抱着,一起......滿滿的親情濃烈和美好的照顧與關懷。

這部片子的色調是那種略帶漂白的膠片效果,非常有質感,即使是非常普通的海邊街道,一間不起眼的小餐館,一個破舊的電車站,視覺的構圖和色澤都能讓人放鬆,而且顯得非常耐看。

四姐妹的顏值也是各有各的美,是非常耐看的類型。特別是大姐,真的是鏡頭在她臉上停留多久都不會膩,第一次感受到一個素顏的演員可以這麼耐看。

除了姐妹情,還有鄰居情,總之這部片子讓人看了感覺非常有愛,有溫暖,讓人不禁對周圍的人都和善了很多,也強烈推薦哦!

第三部:《比海還深》

這部影片有些許的壓抑,也是平淡的生活記錄,沒有什麼情節。它和前兩部不同的是,它的敘事是透過平淡的生活引出背後不爲人知的強大的父愛,故它的名字叫“比海還深”。

主人公是一個不得志的小說家,寫了一部小說,但是創作之路不平坦,無法有可觀的收入。妻子和他離婚,帶着9歲的兒子另立門戶,而他住在一個窄小又凌亂的出租屋裏。每天不是前妻追着要贍養費就是被房東追着要房租。他面臨的是要不要堅持寫作的理想,面臨着拿不出贍養費而無法見到兒子,無法在兒子面前樹立威信和基本自尊。他每天都寫一張小便籤,都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的人生到底哪一步走錯了呢?我的人生怎麼會變成這樣子?”

他回到老母親的居所想去偷錢,他去買彩票渴望中獎,以此來對付現實中需要用錢的生活壓力。當他把父親遺留下來的一塊硯臺拿去當鋪當的時候,當鋪的老闆拿出他寫的那部小說,說是他父親當時買了好多,到處派給鄰居,非常自豪地說:“這是我兒子寫的小說。”他才知道,原來父親一直都在認可他,都在贊成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可是,現實是那樣殘酷,他是否能夠堅持,影片中沒有交代,而是交代了他決定把那塊可以當出個好價錢的硯臺收回,不以這種方式籌錢來交贍養費。

影片中非常有看點的是他的母親,時不時會說出一些智慧的話語,雖然是聊家常的形式,無疑就是告訴觀衆生活的真諦。以及男主人公在陪伴兒子的時候,常常也想起自己的父親,他和父親是相似的,在追求理想上,他比父親勇敢了一些。

他冒着颱風都要跟兒子出門去兒時玩的滑梯那兒躲起來喫零食,這一幕讓人感動。一個在追求理想和現實壓力之中,他希望能夠給予兒子一點不一樣的回憶,而這種回憶往往介於理想和現實之外,只要有心,就任何時候都可以做。

這部片子貌似平淡,卻隱藏着強大的寓意,也是是枝裕和非常受好評的作品之一。至於《小偷家族》尚未觀看完畢,看起來也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片子。大家不妨也可以找來看看。

電影藝術和文學、音樂藝術一樣,都是透過某種媒介來激活人的五感,去體會去感受一些虛構的人物和事件,讓自己得以從現實中脫離一小段時間。在這小段時間裏,我們得以被療愈,於是又滿血復活地回到我們應該要進行的生活裏。

祝大家觀影愉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