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2.12日立春九日//古风· 中国名俗之关中八大怪之板凳不坐蹲起来//立春·春景·春意(九)

      题记:老陕脾气,真是古怪,有凳不坐,圪蹴起来。要问为何,不肯坐着,回答爽利,舒服悠哉。习惯久远,春秋时代,坐跪演变,蹲更开怀。田间劳动,粮绵瓜菜,蹲姿方便,灵活自在!

古风·关中八大怪之板凳不坐蹲起来

君不见,想蹲就蹲气定闲,圪蹴关中最亮点。

君不闻,独步天下蹲功夫,放眼天下乃绝版。

大关中,靓景观,吃饭等车抽旱烟。

腰不疼,腿不酸,不累不乏身子端。

此风追溯到春秋,坐姿膝盖跪席间。

战国荆轲刺秦王,嬴政蹲坐难拔剑。

席地而坐秦晋习,渐成蹲姿更方便。

站着累,坐着窝,圪蹴休息最受活。

蹲字背后有内涵,关涉农田大生产。

关中农业有传统,瓜菜为主套粮绵。

田间管理蹲着做,长期劳作成习惯。

有优势,灵活便,下棋丢方谝闲传。

君不见,板凳不坐蹲起来,民风民俗成大观。

君不闻,热情勤劳性豁达,顺其自然身康健。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等地)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名俗来源:“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所以,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第一怪之“板凳不坐蹲起来”的文化内涵

      典故一:《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

      典故二:东晋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沿袭了下来。

      关中“蹲景”:“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

      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关中地区有民歌唱到:站着累,坐着窝,圪蹴(关中人把蹲叫圪蹴)休息最受活(舒服的意思)。这首民歌道出了“板凳不坐蹲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蹲字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关中地区的传统农业以粮、棉、瓜、菜为主要品种。棉花从花苗到生产期间的田间管理,绝大部分都是要蹲着甚至来完成的。瓜类从下种、移栽到生长期的管理,以至于果实的保护都要蹲着完成......也就是说,关中农业的很多劳动都是在蹲的状态下完成的,长期的蹲姿劳动的实践使人们既养成了蹲的习惯,又深刻体会到蹲姿的巨大优越性,因而在生活中喜欢蹲着,二是相对于“坐”来讲蹲姿的挪动相对要灵活得多,不论是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太阳、下棋、聊天,不时地换个姿势,舒展筋骨,人就会感到轻松。

      依照当代卫生保健常说的说法,蹲着吃饭是站、坐、蹲三种姿势中的最下策。压迫胃脏,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消化等等。可是,在陕西关中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惯里,感觉并无异常,反而得出一些歪理:“蹲着吃饭,压迫胃脏不得舒展,这是的胃脏不过七八成饱,正符合进食的要求,还避免了担心过食的精神负担。同时蹲着吃饭也就十几分钟的事,并无大碍。”看到这样的理由,想到一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蹲的习惯已经成了关中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无关健康,而关中人民热情,勤劳,性格豁达,生活有规律,凡事顺其自然自会身体健康,何必再去纠结这种方式健不健康呢?“板凳不坐蹲起来”就是这种独特的“不健康”的民俗的体现,但更是符合关中人民生活习惯的民俗体现。

                      2023.02.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