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2.11日立春八日//鹧鸪天· 中国名树之黄帝陵轩辕古柏//立春·春景·春意(八)

      题记:桥山古柏,五千冬春,翠盖虬枝,万丈仙身。根扎轩辕,陵墓下土,魂牵诸夏,国中公人。但闻挂甲,真情现涌,何奈祈神,妄念丛陈。龙驭祖心,成就大木,殷殷属望,妆秀华轮。

鹧鸪天·中华名树之陕西黄帝陵轩辕古柏

      轩辕植柏五千年,参天立地气昂轩。丹心一片昭今古,翠叶层层绘伟篇。

      荫华夏,客瞻观,苍穹虹彩挂枝巅。刚强挺直诚高义,天地巍然浩德悬。

黄帝陵轩辕古柏的前世今生———

      轩辕柏,陕西省黄陵轩辕庙中的“黄陵古柏”,又叫“轩辕柏”。据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轩辕柏耸立在桥山脚下的轩辕庙内,侧柏属,树高20米以上,胸围7.8米。侧柏为单种属植物。虽经历了5000余年的风霜,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树围号称“七搂八鳰半,疙里疙瘩不上算”。由于世界上再无别的柏树比它年代久远,因此英国人称它是“世界柏树之父”。经专业人员实地考察,它有5000年的历史。

      形态特征:轩辕柏,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又称柏树、扁柏、香柏。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树高一般可达20米。树皮红褐色,纵裂。小枝扁平。叶鳞片状,小形。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球果近卵形。种子长卵形,无翅。侧柏喜光,但幼苗、幼树有一定耐荫能力。木质软硬适中,细致,有香气,耐腐力强,多用于建筑、家具、细木工等;种子、根、叶和树皮可入药;用种子榨油,供制皂、食用或药用。 侧柏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枝、叶有小毒。人、畜中毒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口吐白沫,有时发生肺水肿、强直性或阵挛性惊厥、循环及呼吸衰竭等症状叶提取物有中枢镇静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叶的水煎剂LD50为15.2g/kg,灌胃石油醚提取物LD50为24.38/kg(均相当于叶重)。

      形状:树冠广卵形,小枝扁平,排列成1个平面。叶小,鳞片状,紧贴小枝上,呈交叉对生排列,叶背中部具腺槽。雌雄同株,花单性。雄球花黄色,由交互对生的小孢子叶组成,每个小孢子叶生有3个花粉囊,其内的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许多不具气囊的花粉粒。

      雌球花仅由4对交互对生的珠鳞组成,但只有中部的2对珠鳞各生1~2个直立的胚珠。珠鳞和苞鳞完全愈合。球果当年成熟,种鳞木质化,开裂,种子不具翅或有棱脊。

      生长环境:较耐寒,抗风力较差。耐干旱,喜湿润,但不耐水淹。耐贫瘠,可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生长。生长缓慢。寿命极长。

      树龄研究,有个英国人研究轩辕柏树龄有3700年,国内有科学家研究说有2000年左右。得《陕西古树名木》一书,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陕西柏树生长速度,推知这棵老柏树的树龄如下。 书载,除黄帝陵内柏树(林业分类为侧柏)外,陕西有树木年龄和胸围数据的侧柏一共128棵,树龄数据部分来自于历史记载或访问调查,部分来自于科学测定,出入可能有些,估计不大。128棵树的树龄合计是106754年,胸围合计为376.25米,平均283.73年生长1米。轩辕柏1999年测得胸围7.6米,那么树龄就是2156年,是在公元前157年种下的,那年西汉文帝和景帝交接班。

      这个分析有些笼统。陕西南北跨度大,气候不同,尤其秦岭南北,冷热差别大,柏树生长速度肯定不同。书载陕南侧柏42棵,树龄合计20519年,胸围合计112.97米,平均181.63年生长1米,这比平均数快了102年。其余关中(陕北只有个别树)有侧柏86棵,树龄合计86235年,胸围合计263.28米,平均327.54年生长1米,比陕南慢了近146年。按照这个速度,轩辕柏的树龄为2489年,为公元前490年所植,在春秋晚期,比传说晚了一倍多。黄帝陵里另一棵名树汉武帝挂甲柏胸围4.5米,按照这个速度树龄是1474年,是在公元525年所植,那时是北魏孝明帝年间,是武帝时代后面600多年。

      关中渭北的侧柏生长速度的确太慢了。327年胸围放大1米,直径增加31.8厘米,那么一年直径增加还不到1毫米。人的性子太急,陪不住,所以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死了,树还活着。

      不要说一棵树活5000年,2000多年也都是奇迹了,人类生生死死,树却活了下来,没有遭遇山火,没有旱死也没有涝死,没有受虫灾,没有被雷劈,也没有被缺柴烧的乡民砍了,没有被贪婪的财主伐去做棺木,只能说这是大自然的特别眷顾,历史的偶然遗存,这一点本已足够让人景仰。

      邮票图案:邮票上的古树名木:树名木,是中国珍贵的自然遗产,同时它们大都还具备了人文背景,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年发行的邮资票品中,出现了许多闻名海内外的古树名木,其中不少都具有千年左右的历史。国家邮政局把部分中国古树作为邮票图案。

      黄帝陵:黄帝是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 “汉武仙台” 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历史传说:桥山柏和轩辕柏的来历:黄帝在桥国住了很长时间,一天正要启程离去,忽然有个人匆匆奔来拦住他的车乘。黄帝问:“你有什么事?”那人说:“我叫羌尚,一向在海外求仙,曾经得到一个聚宝盆。我日日听到人民颂扬你的功德,决定把此宝献给你,好为天下人造福。当时你在南方跟蚩尤大战,山高路远,千里迢迢,我怕宝物被蚩尤得知夺去,路经这里时,就暗自将宝埋在桥山之上,前不久我听说你在此地教化人民,所以特地赶来献宝。我上山挖宝,准备把它奉献给你,不料登上桥山,只见此地原先荒草遍野,不长树木,如今柏树成林,宝物已经无处可寻。我只好带上一颗柏苗前来领罪,请你降旨派人上山寻宝。”

      黄帝问:“你埋宝时,可曾作有记号?”羌尚回答:“有记号,小民怕日后忘记,特地在埋宝处载一柏树,以便日后寻找,不想如今遍山都是柏树,已无法辨识了。”黄帝惊异地问道:“果有此事?”

      此时,前来送行的桥国人民纷纷证实说:“这人所说都是实情。桥山原本有草无树,后来遍山突然生满柏树,不可数计,我们过去很是惊异,不知原因,没想到却是埋宝的缘故。”黄帝大喜,对羌尚说:“不用寻找了,你埋的宝物已经显灵了,这满山的柏树,就是你献给我的宝物。”“来”黄帝接过羌尚献上的那颗柏苗说,“让我把它栽下,日后咱们子孙好用它造房盖屋。” 黄帝当即在车旁挖坑掩土,栽下柏苗。当他要奖励羌尚献宝之功时,羌尚不受而去。黄帝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决定百年之后葬在这里,于是命两个儿子留守桥国护宝,然后继续北巡而去。

      相传桥山上的古柏,就是当时羌尚埋宝后生长的。黄陵县轩辕庙里的那棵“轩辕手植柏”,相传就是黄帝那时栽下的。它历经五千年,浓荫遮地,高可凌霄,柏树已有“七搂八柞半,疙里疙瘩还不算”。被称为群柏之冠,“世界柏树之冠”。

      黄帝手植柏: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说,此柏是全国最大的一株,称为“柏树之王”,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传说黄帝为了教化桥山群民从洞穴中走出,住在陆地上的房子里,便指挥大家大量砍伐树木,以至桥山及周围树木全被砍光。在一次山洪暴发时,居住在半山腰的人和房子全部被冲走冲倒了,悲痛的黄帝看到漫山遍野的沟沟洼洼,立誓今后再不乱砍树木了,并亲手栽下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深受感动,纷纷效仿,不几年,桥山林草茂密,郁郁葱葱,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了下来。

      古柏保护,桥山古柏面积1335亩,有古柏8.3万余株,其中有千年以上的古柏34600余株,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相传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黄帝手植柏”被称作“世界柏树之父”。这片护陵柏林也是全国最大的次生古柏群,树种有侧柏、雀柏、亚柏和麻花柏等,其虬枝龙化,形态各异,黛色参天,四季常青,壮观异常。它与黄帝陵庙相互映衬,形成黄帝陵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极其珍贵的特殊文物,中华民族的稀世之宝。保护古柏是整修保护黄帝陵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桥山进行大规模人工植柏最迟始于汉代。经过魏晋与隋代,到了唐代,桥山古柏已经满山遍野,郁郁葱葱,苍劲挺拔。

      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5),人工栽植松柏1400余株,由于天旱雨少,成活率低,加之人为破坏,历年损失很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仁宗赵祯于嘉六年(1061年)正月二十八日派遣大臣前来桥山祭扫黄帝陵墓,大臣祭陵后报告:桥山柏树栽多活少,损失严重。仁宗即令保护和增栽,并命坊州职官派专人看护。当地官员用10贯钱购买附近群众家里的大小柏树1415株,种植于桥山。免除当地寇守文、王文政、杨迈三户人家各种差役,令其专门看护桥山柏树,防止火灾和人为破坏。记载这件事的石碑现存庙内碑廊。

      元朝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措施颇为得力。曾有斫伐桥陵内柏树林木之事发生,泰定二年(1325)泰定帝圣旨称:

      据见告省会,给榜文常训,张挂禁约,无得似前骚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治罪。明代对黄帝陵及其生态环境实行重点保护,并免除黄帝陵的地产粮税。明太祖朱元璋降旨:黄帝陵设立五品护陵官二人。后来逐渐演变为黄陵县令即为护陵官,对保护桥山古柏起了良好作用。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攻打黄陵县城,历经70余日。地方官府守军为构筑工事,坚固阵地,砍伐桥山柏树万余棵,致使凤岭山部分光秃、稀疏,一派肃杀。这是有史以来桥山古柏遭受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破坏。

      清代亦较注意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政府曾屡次提倡栽植柏树,养护古柏。当地民众视桥山古柏为神灵之物,传说“山上柏树盗伐者辄有灾异”,在山上折枝捡柴烧,会越烧越穷。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敬畏和拳拳爱心。

      民国二十七年(1938),黄陵县县长卢仁山、国民党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余正东,两人捐国币20万元,调动一个民团的团丁,调查并登记桥山古柏的准确数目。在两位地方官员统一指挥下,将桥山划为若干个地段,对所有柏树逐一清查编号,查得桥山古柏共有61186株。这次普查前后共进行了19天。普查过程中还发现,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驻防某军曾乱挥斧锯,砍倒许多珍贵古柏。民国三十一年(1942),中部县政府又对黄帝庙古柏进行了勘察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黄帝手植柏高5.8丈(19.3米),正身(即由根至分枝处)高4.1丈(13.7米),下围3.11丈(10.37米),中围1.9丈(6.3米),上围1.67丈(5.57米)。汉武帝挂甲柏高4.5丈(15米),正身1.5丈(5米),下围1.67丈(5.57米),上围1.26丈(4.2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护桥山古柏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黄陵人民把保护古柏、养山护林作为保护陵庙及其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很大成绩。可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和盗伐的柏树就有200余棵,加上此前几次维修黄帝庙正殿门楼时采伐的几十棵古柏,累计砍伐古柏269棵。197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田醒农来黄陵检查工作时,明确指出:“今后山陵上的古柏和倒伏的树木应由文化部门负责处理,任何个人或其他组织无权自作主张;处理所得财产,由黄陵县文管所保管,统一支付,走以山养山、增添新绿的路子。”桥山古柏与黄帝陵庙自“文化大革命”以来较长时期管理混乱、疏于保护的状况逐渐得以遏制。

      1976年,陵区管护人员发现20余棵柏树倒伏,从11月开始,对25棵枯死及倒伏的柏树进行了清理,并恢复了专职护林员。

      1979年,黄陵县在恢复历史上一年一度清明节祭扫黄帝陵墓的传统活动的同时,还明确规定:每年清明节祭陵时必须在山陵上新植松树100棵,且要保栽保活。

      1980年4月18日,黄陵县革委会向县文管所指派3名工作人员,对历年所伐桥山古柏树茬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理,并一一编号登记,记录在案,共清查出树茬439个。黄陵县将这一情况通报给有关部门,要求汲取教训,保护好黄帝陵庙,保护好桥山古柏。

    1983年3月,黄陵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专门讨论如何进一步管好山陵,保护黄帝陵和桥山古柏。会议作出三项决定:第一,要广泛向群众宣传管好黄帝陵庙和桥山古柏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和有关规定。第二,对县文管所过去发现的偷砍乱伐古柏未做处理者要予以追究,一定要把这股歪风坚决刹住。第三,落实责任制,对山陵护林员要划分每人的看护区域,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如在本人管辖范围内发生问题,看护人员应负全责。会后,5、6月间,《人民日报》、《新观察》、《陕西日报》等相继发表黄帝陵大批古柏被盗伐的消息,一些全国政协委员也就砍伐黄陵古柏一事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在国内外引起了震动。6月8日晚,黄陵县委、县政府在县影剧院召开县级机关千人大会,对于砍伐古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检查,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起来,揭发检举砍伐黄帝陵古柏的违法行为,对如何做好以后的管护工作提出了十条意见。

      1984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70万元,修缮黄帝陵过程中,给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以及树龄在2000年以上的13棵古柏,做了铁围栏和砖砌围栏。

      从1985年冬季至1986年春季,黄陵县文管所抽调多名专职人员进行护林防火工作。县财政局拨专款1万元,专用于护林防火。县上还成立了护林防火领导小组,加强对桥山古柏防火的领导与指挥。领导小组按照黄陵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精神,制定了确保森林全年无火灾的目标。领导小组成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除此而外,还在陵区周围的村庄与居委会,指定了17名义务护林员,参与保护陵区古柏工作。

      1986年5月下旬,黄陵古柏遭受明纹侧柏松毛虫灾害,1300多亩古柏针叶遭到数百万条侧柏松毛虫侵害,近400亩青翠的柏林开始发黄变枯,残枝败叶满地,一片凋零景象。经鉴定,这种明纹侧柏松毛虫每年繁殖一代,其幼虫一般在每年11月上旬群集于树皮缝与石头下越冬,次年3月开始上树残害柏叶,6月于地面结茧化蛹。由于这次成虫发现得太晚,喷施药物已不能奏效,用黑光灯诱杀大面积虫害也十分困难。黄陵县委、县政府决定,立即动员全县停止办公、停产、停课,全力以赴,义务上山捕虫。从6月10日开始,全县出动数千人,经过20多天的努力,共捕捉松毛虫1.23万千克,约800多万条,全部挖坑深埋。黄陵古柏遭受虫害期间,中央和省地有关领导多次来黄陵察看;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拨款3万元救灾;旅居海外华人任龙媒还向黄陵提出防虫建议,在信中他列举了美国东部发生类似虫情的防治过程,画出详细示意图。9月中旬,陕西省民航局选派富有经验的机长和机组人员,驾中国民航陕西局第八飞行大队的专业飞机,从西安飞临黄陵上空喷药杀虫。经过15架次的飞防,在桥山及其周围13800余亩古柏林与土地上全部喷洒了农药。经检查,喷药后24小时,杀虫率为84%;48小时后,杀虫率为94%;72小时后,杀虫率为99%。

      同时,桥山古柏还受到了小蠹虫与天牛虫的侵袭,其中陵园区10多株柏树和轩辕庙内的5株柏树,灾情尤其严重,有的濒临死亡。黄陵县文管所采取重点古柏围秆熏蒸、喷洒农药、施肥、灌水等办法进行防治。1988年4月,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为了黄帝陵防虫工作的需要补拨专款2万元(其中1万元为航防专款),用于对濒危古柏的抢救工作。据统计,共防治古柏927棵,其中107棵古柏枯枝上的害虫大部分得到清理,千余亩柏树恢复生机,重泛新绿。同年秋季,根据陕西省文物局专家的意见,黄陵县文管所从9月14日至30日,对山陵南坡、西坡、陵内、陵顶公路两侧的大面积千年古柏以及新造幼林分别挖防虫育林坑2000多个,施肥、清除杂草灌木,增加保护措施,以确保古柏的安全和旺盛生长。因虫情复杂,个别树体内小蠹虫虫害严重,导致部分古柏濒临死亡,难以挽救。为了控制虫源,防止蔓延,彻底根治虫害,9月6日,陕西省林业厅在给省政府的文件《关于扑灭黄帝陵柏毛虫等灾害实施方案的报告》(陕林护发(1987)250号)中提出,对因小蠹虫危害所致濒临死亡而难以挽救的个别枯柏进行伐除。徐山林、孙达人副省长批示:“同意林业厅报告及所采取的措施,扑灭虫源;经林业部门和文物部门鉴定后,砍伐个别枯柏是应该的。”结合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副研究员徐国淦等专家的建议,黄陵县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的清查领导小组,组织林业、文物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陵区虫害所致的干枯死树进行了全面清查和鉴定,查出干枯树25株,合计蓄积8.5立方米,编号上报地区行政公署,并附干枯死柏树彩照25张,调查记录表25份。这次调查记录较1983年更为细致、准确,从地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坡位、地下水及植被的种类、分布、生长情况、树龄、树高、胸径、蓄积、枯死原因简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

      此后连续三年,黄陵县分别投资6万、5万和4万元人民币,进行古柏群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效果,遏制住了害虫对古柏的侵袭和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黄帝陵古柏保护工作加大护林防火的力度。黄陵县委、县政府经常进行护林防火、安全用火等宣传教育工作,并设立四个护林防火望台、一个值班室,成立黄帝陵庙护林防火安全领导小组,成立黄帝陵区快速扑火队,成立有石山、北坡底、孟原、呼家湾、上城居委会负责人参加的黄帝陵林区护林防火联防指挥部。

      1991年春夏之交进行了一次大面积的防虫工作。根据省文物局科教处和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的安排,这次防治的重点是小蠹虫、侧柏松毛虫和天牛。4月25日,黄陵县文管所成立了以所长刘云峰为组长、护林组长蔡全德为副组长的防虫领导小组。5月5日全面开始防虫工作:共上劳力25人,其中职工10人,雇用民工15人,分两个喷药组、一个运水组,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经过10天的紧张工作,对陵园区500多亩、2万多株古柏树进行了喷药灭虫,这比上一年防虫面积增加100亩,喷洒柏树5000多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为了减少工业生产对桥山古柏的污染损坏,1992年,黄陵县为距陵区较近的县第二水泥厂投资80万元,安装窑尾除尘设备,收效显著。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古柏病虫害,黄陵县还加强了对古柏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其中早在1989年就邀请北京病虫害防治专家徐国淦前来陵园区调查研究,寻找防虫更佳途径和手段。从1993年起,西北林学院专家刘铭汤和黄陵县文管所合作,开展古柏虫害防治专题研究。根据专家们的建议,黄陵县还在陵园区悬挂鸟巢272个,以吸引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害虫,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993年秋季,黄帝陵古柏再次发生病虫害。毛虫密度每株平均为440条,最高密度达3641条,受害株率为96.8%,虫害面积共1474亩。这几项数字均超过1987年的毛虫病害,为历史最高记录。黄陵县委、县政府迅即组织人力,落实款项,大力灭虫,黄帝手植柏上灭虫3360条,挂甲柏上灭毛虫2088条,很快控制了虫害的蔓延。

      1993年12月9日,陕西省林业厅向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申报黄帝陵古柏病虫害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1994年,省林业厅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承担了此综合治理项目。由于省科委、省林业厅科教处的重视和支持,在课题组西北林学院、陕西省文物管理局、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黄陵县林业局、黄陵县文物管理所等部门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主要害虫生活史及习性观察研究,以及喷烟机防治毒蛾、明纹柏毛虫试验,双条杉天牛、小蠹虫防治试验,招引益鸟鸟箱制作,天敌昆虫饲养等项目。合计费用为18000元,其中省科委拨款10000元,省森防总站补助4000元,黄陵林业局、文物管理所筹集4000元。

      1994年清明节后,黄陵县又邀请本省、本地森林虫害防治专家前来黄陵实地勘察,制定了航空防虫灭虫的具体方案。陕西省文物局和黄陵县及时筹集了防虫专款。4月27日,用飞机向古柏林中喷洒农药,进行灭虫。这次航防,共飞航10架次,喷药8吨多,将害虫消灭于幼虫阶段。在护林防火、保护陵区古柏安全方面,11月黄陵县成立了“黄帝陵陵区护林防火联合指挥部”,总指挥由主管副县长担任,办公室设在黄帝陵庙院,并落实有专人值班。1994年11月1日,指挥部发文,再次明确黄帝陵古柏群护林防火责任区及各自任务:(1)庙院防火办公室:主要负责督促检查陵、庙区护林防火工作,接收四个防火监测站的监测情况及火情信息,及时协调解决和处理防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勤上山调查,勤落实措施。要实行机关领导包职工、学校包学生、村长包全村、工头包工队的办法,切实控制人为火源,杜绝山林火灾发生。(2)孟家塬防火监测站:负责陵区北面林区上至秦汉城壕、下至石山居民区最高点的火灾监测和预报。同时,还要注意消除孟家塬村南坡火情隐患,逢集要对过路行人进行宣传,禁止在陵区放羊、放牛、堆放柴垛,特别是点火取暖。要求上山不带火,行路不吸烟。(3)二车场防火监测站:负责陵区西边地带,西以上城墙西边为界,南以高石崖砭以东县文管所家属院上方(包括党校周围附近)以西本沟居民区;北往黄帝陵山上人行土路两旁,车场以上至登道末端;东从天下第一陵牌至石山小学。值班员要对儿童及行人进行防火宣传,负责防火期间车辆上山入陵的禁止工作。另外,还配合派出所进户签订辖区内护林防火责任合同书。(4)望塔防火监测站:负责汉城墙以内护林防火,并接收其他各站的火情监测预报和通讯传递,对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搞好护林防火宣传,消除火灾隐患。还应配合派出所签订石山村和呼家湾居住区防火责任合同书。(5)北坡底防火监测站:负责从土产公司开始到监测站靠近古柏较近的居民户、机关团体、工队及闲杂人等区域。上至去孟家塬的大平台,下至居民区最高点。任务主要是监测和预报。逢集时,则是注意检查各路口,劝阻行人吸烟,严禁带火入林。另外还要同派出所配合,签订辖区责任合同书。(6)巡查组:与监测站配合,深入各管辖区签订责任合同书。分为两个组进行日常巡查,检查各监测站的工作情况,督促、落实护林防火工作,巡视、登记山陵上流动人口、工队、居民及闲杂人等,并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认真填写巡查日记。

      防火指挥部同上述六个单位分别签署了《黄帝陵古柏群护林防火责任合同书》。此后,1995年11月1日,指挥部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护林防火的要求,对上述责任区又作了调查,重新划分为四个安全防火责任区和两个巡查区,即孟家塬、二车场、望塔和北坡底四个责任区,上城—东沟和石山—呼家湾两个巡查区。职责任务基本同前一样。

      1995年1月20日,黄陵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黄帝陵古柏防火的通告》,要求有关单位与人员,要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切实做好林区防火的安全巡查工作。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犯有关规定者,依法严肃处理。次日,黄陵县委、县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划分黄帝陵古柏防火责任区的通知》,根据桥山陵区地形、地貌特点及古柏防火的需要,共划分八个防火责任区,指定了相应负责部门及各自的职责。

      1995年11月1日,黄陵县决定在原黄帝陵古柏群护林防火指挥部的基础上,重新成立黄帝陵古柏群护林防火安全指挥部,指挥部总指挥由郭兴才副县长担任,成员由有关乡(镇)政府、行政村、中小学、居委会等组成。下辖值班室、监测站、巡查组、灭火队和联防单位五家。除联防单位外,其他四个单位编制84人,负责陵区古柏群与护林防火有关的所有工作。

      1995年冬季到1996年春末,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气候干燥,气温较往年偏高,少雨多风,桥山陵区古柏受到火灾的严重威胁。黄陵县上下动员,全力关注陵区古柏安全。各责任区排班上山巡查,实行分时值班监控。县政府办公室、县政法办公室、县商贸办公室等单位,还专门发文,对责任区内的护林防火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并将值班人员从1995年12月1日一直排到来年的5月31日。各单位还成立起应急扑火队,以防万一。1995年12月1日,黄陵县政府发布《关于黄帝陵区实行夜间封山管制的通告》,提出:在陵区火灾易发期间的半年内,每天下午7时至次日凌晨7时为封山管制时间。为了彻底杜绝由于地面火引起的突发性火灾,在原有护林模式上,首次探索性对古柏林杂草、灌木进行清理,共投资15万元。清林后经西北林学院专家调查,古柏含水量比往年增长20%之多,枝条比原来增长2厘米,增强了古柏生命力,基本消除了地面火患,为护林防火工作和古柏复壮探索了一条新途径。经过防护人员的齐心努力,严查严防,黄帝陵古柏终于安全度过了这段火灾危险期。

      1996年1月11日至14日,省林业厅森防总站、西北林学院、黄陵县文物管理所等一行5人对黄帝陵古柏林侧柏毒蛾进行调查,并上报省文物局。防火工作组于4月份购置鸟巢272个,采用生物方法引益鸟进行天然杀虫。5月4日,对林区害虫进行了航防,常量作业14架次,防治面积1337亩,防治效果85%以上。之后,又组织人员对航防漏喷区域利用高压水泵、烟雾机进行人工化学防治,成虫期采用高压电网诱杀方法防治。8月份,由于气候异常,古柏大面积遭受虫害袭击,护林组组织劳力40余人次,利用高压水泵、烟雾机、高压电网等方法对部分重点区域进行人工防治,及时控制了灾情。

      1996年8月16日,整修黄帝陵工程陵区防火管道铺设和陵道、神道建设开始实施,10月31日竣工,历时两个多月。修筑给水乾道3000多米,造深水井1口,泵房1座,1300立方米高位水池2座,涉及地下消火栓18台,工程投资376万元。10月份,第二次对全林区1500亩(含林区周边50米范围防火隔离带)范围的杂草、灌木等地皮复燃物进行了彻底清理。

      1996年黄帝陵研究课题总支出经费7万元,完成了害虫观察、害虫的综合防治等任务,其中省科委下拨经费2.4万元,省森防总站补助2万元,其余由黄陵文物管理所筹集。同年,对陵园内主干周长在180厘米以上的千年古柏,进行逐株照相登记,设卡建档。为了进一步做好千年古柏定位管理,建立单株档案,计划两年完成建档工作。

      1997年古柏发生病虫害,4月中旬由20人组成了防虫队伍,采用高压水泵喷药的方法,分别对陵区、庙院等10余处进行了防治,冬季又开展了第三次清林工作。

      1998年已设“四站一室”24小时值班制,增补巡查人员在陵区巡回检查,防止游人吸烟及野外用火。11月16日在文管所召开了护林防火联防会,部署冬季第四次全面清林。同时对有寄生虫卵的枯枝、半干枝进行了清理。防虫工作则在年初就对潜伏于古柏枝中占虫口总数的60%的越冬成虫进行了彻底清理。4—5月份在清理材料中放置诱饵,从而使得虫口密度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至38头,完成了黄帝陵区38目36科44种昆虫标本的制作工作,建立了昆虫档案。

      1999年为了防火防虫,年初继续对寄生虫卵的枯枝、半干枝进行了清理烧毁。古柏防火由单一的化学防治不断转化为生物与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4月份购置昆虫滞育剂喷雾防治700亩,虫口减退率80%以上。上半年,利用吉林农业生物研究所生产的赤眼蜂,对陵区侧柏毒蛾一代卵进行了寄生防治,制作蜂卡2500多个,放蜂500万头,全林区的虫口密度大大降低,虫害情得到全面控制。冬季还进行了第五次清林工作。

      2000年,冬季进行了第六次全面清林。

      2001年,黄帝陵管理局成立,调整了古柏防火指挥部成员,在群防群治的同时,建成对讲机基地,有效通讯范围拓展至陵区周边半径为5公里的区域。购置护林防火指挥车1辆、巡查车1辆、吉普消防车1辆,组建了60人的快速扑火队,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扑救预案,提高了应急扑救能力。冬季进行了第七次全面清理林区杂草的工作。

      2002年,对古柏实行建档立卡,对古柏群病虫害喷洒药物两次,防治面积1500亩,杀虫效果达到85%以上。配合二期工程中消防管网工程建设,完成了前期勘测丈量,并启动消防管网工程,开始在陵区铺设30公里的消防管道,管网覆盖整个桥山柏树林,为古柏的防火、防虫工作奠定了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增配了灭火器材、通讯设备,增设中转台一部,重要地段设置18吨消防水箱1个,移动水车1辆,沙堆6处计110方。并请消防队于11月中旬进行了实际指导,提高了消防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12月2日召开了黄帝陵古柏防火会议,对“八大防区”名称、部分牵头单位、防火责任区和黄帝陵古柏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明确了防火区域和职责任务。12月10日开始,用25天时间对黄帝陵1500亩范围的古柏进行了第八次清林工作。

      2003年,古柏防火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在年初及进入冬季防火期由主管安全的副局长与各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与防火目标责任书。投资1276万元的古柏消防管网完工并投入使用后,绘制古柏消防系统管网分布图,及时增配相应的配套设施水带25条、水枪4支,并从宝鸡消防器材厂购回MSWB12型脉冲水雾灭火器4台、填充泵1台、防火演练服17套、消防基础配套设施近300件(台)。3月25日至28日对林区病虫害全面调查,3月底至4月中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喷药防治,面积达1500亩,杀虫效果达85%以上。继续完成古柏建档工作,共确定古树名木1015株,完成挂牌381株,拍摄图片800余份,完成文字资料1000多页,绘制分区分布图9份。扶正因水毁倒伏古柏40余棵,采取打包工支架加以巩固古柏30棵。12月13日在轩辕宾馆西二楼会议室召开了黄帝陵古柏防火工作会议。冬季进行了第九次全面清林工作。

      神州名柏:在中国的园林寺庙、名胜古迹处,常常可以看到一株株虬劲苍翠、伟岸挺拔的古柏。特别是那些名柏,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文明古国的象征,被人们誉为“国之瑰宝”、“绿色文物”,弥足珍贵。

      挂甲柏陕西黄陵轩辕庙内“挂甲柏”,相传为汉武帝挂甲之处,还有挂甲痕迹,柏液渗出,似有断钉在内。这棵古柏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晋祠周柏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左侧有一株著名的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此树植于周朝,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今树身分成为两根,向南倾斜,与地面成45度角,仍是枝茂叶密,苍劲挺拔。

      张飞柏四川剑门地区有一棵“松柏同干”的古树,传说是张飞镇守阆中时所栽,也叫“剑阁柏”。

      武侯柏四川成都武侯祠前一棵古柏,相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栽。杜甫有诗咏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嵩山柏河南登峰县嵩山南麓嵩阳书院的院内有两株高数十米,相传为周代所栽的古柏,苍翠矫健,生机勃勃,为世间罕有。传说汉武帝游嵩山时,见到3棵出类拔萃的高大柏树,戏言封之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其中“三将军”已毁于明末大火。“大将军”、“二将军”还依然苍劲古朴,枝叶繁茂。

      邓尉千岁柏姑苏邓尉司徒庙中有4株千年古柏,虽历经风霜雷击,仍姿态蟠曲奇特,与各色梅花相映成趣。这4株古柏,相传为东汉大司徒邓禹亲手种植,迄今已有1900余年。史载,清乾隆皇帝巡察江南时,曾亲驾于此,将这四株古柏御口命为“清、奇、古、怪”。

      岱庙柏在山东泰安岱庙汉柏院内还有古柏5株,树旁立有“树种汉时”的隶书字碑,相传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登泰山时亲手所栽,算来要比邓柏早100多年,距今有2000余年了。

      秦树柏山西省介林县秦树乡有一株12人才能合抱的古柏,相传是秦代时栽,因而,这个乡得名“秦树”。这棵树虽已历经2000余年,但还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堪称柏树大王之一。

      六祖柏位于嵩山少林寺西北约2公里的初祖庵大殿前,树下有古碑,上刻“六祖手植柏,从广东到此”,为少林禅

      宗六祖慧能于唐初从广东带回种植,树龄已逾1300年。

      除奸柏北京孔庙大成殿前西侧的一棵巨柏,高达20米,周长达5.25米。据说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所植,距今700多年。相传它曾掀掉过明代奸相严嵩的乌纱帽,人们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叫它“除奸柏”。

      连理柏北京故宫御花园天一门内的“连理柏”是久负盛名的,它是忠贞爱情的美好的象征,清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曾在“连理柏”前合影。

      中山辽柏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南门外,巍然屹立着7棵参天古柏,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20余米,枝干盘曲苍虬,主干周长达6米。这里原是辽代兴国寺遗址,这些遗留下的古柏已有1000多年了,人们称之为“中山辽柏”,又称“七柏”。

      中华古柏,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它既是华夏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又是锦绣山川优美的点缀,不仅能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而且能唤起人们“江山多娇”的自豪感!

                2023.02.1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