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讲话的人像是两种建筑工人

他是谁?是上苍郎和华的儿子,也就是老天爷的独生子。

他很会讲道理,用了不少的比喻。

他提到两种建筑工人,第一种是把自己的品格和生活建在磐石上,就是说,敬畏上苍,服从郎和华的教诲,因此能够抵抗得住猛烈的反对和患难;另一种是建在沙土地上,杀上建房子,是根基不牢的,抵抗不了外界的压力。

一般来说,只要稍微懂得建筑的,就会将房子建在磐石上,不会建在沙上。

我们的身体好比是建筑物,一栋建筑的好坏全靠看不见的基础,基础是磐石的,建筑物就长久,否则,就容易倒塌。

两幢房屋受到同一场灾难的冲击,例如大暴雨,狂风暴雨,很容易考验建筑物的质量,如果没有外在的灾难,也许房子都会没事,外表上看没问题,一旦遇到了灾难,人的原形就会毕露。

房屋的好坏,不只是房屋的外观、地理位置或者材料的质量优劣,关键是看建造者的行动。

行动可以主宰一切,这个注定了不可能会整齐划一地认为都是一致的。

什么行动?就是盖房子的行动。

一个人很认真,将房屋的地基挖深,一直挖,挖到磐石上,地挖得越深,根基也就越扎实。

没错,我们单单听说了一些古书籍的道理,或者在家里看古书,就好像把房子建在沙上,没有把地挖深,甚至没有挖到磐石上,这就不牢固。

但是,遵行上苍的话并不容易,就好比要把地挖深,一直挖,挖到磐石,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能否站立稳固,让房子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就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平时就把听到看到的道理给实践出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从古书籍里所学到的道理和知识,就像是一个睿智的人,把房子的根基给挖深了一样。

所以,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字面,还要深入思考,就是想一想,我是不是读了就读了,没有付诸实行呢?我是不是单单去读了古书籍,而没有按照古书的吩咐去做决定呢?

有一个人名字叫作若曦,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得到父母的教导要尊重古书籍的道德标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古书籍。

若曦说:“我从家里搬出来住以后,本来想要做一个好人,但是身边的全是损友,没有益友,我开始吸毒,犯了不道德的性行为,而且还常常打架。”

若曦经过这一系列的磨难,碰到无数次的南墙之后,开始下决心好好研读古书籍。

若曦说:“有一件事真正推动我作出改变,就是阅读上苍的独生子的登山宝训,且明白其中的含义。我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起初,我很担心朋友会怎么看我,后来我克服了这种畏惧心理。我不再撒谎,也不再说污言秽语,我开始和益友来往,参加益友的交往活动,我体验到上苍的独生子所说的话很真很准确,只要实践古书籍上的劝告,过简朴的生活,就能得享恒久的福乐。”

我们要是建造房屋,肯定希望房子能牢固,一是美观,二是实用,建造房屋不容易,谁都希望住在牢固的房屋内,保证安全,可以抵挡恶劣天气,也能让猛兽无法攻击。将房屋建在磐石上,就是洪水泛滥,河水来冲击房屋,房屋也会丝毫不动,因为房屋建立在磐石上,就像我们努力实践从古书籍学到的知识,就是把地挖深,在磐石上建造房屋。

没错,我们要学以致用,这样,信心就会像建造在磐石上的房子,非常坚固,在暴风雨的考验下,仍然会屹立不倒,非常坚固,这样才发挥房屋的功用。

毫无疑问,实践古书籍上的劝告,是真正有福气的。这种福乐嫩更让我们有力量站立稳固,能抵抗住暴风雨的考验,保持信心坚定,继续真心真意地爱戴上苍。

是的,睿智的人一定有远见,知道仰赖世人的智慧就会带来灾祸。

由于实践古书籍的劝告,睿智的人,就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良好的判断力,因此,这样更加促使睿智的人更加决心以上苍之子的教诲作为信仰、行为和教导的基础,这正是睿智的人的作法。

我们还会面临最终的大风暴,就是哈米吉多顿,真正的睿智的人,会遵从上苍之子的劝告,经得起人生的风风雨雨。

注:本文中的郎和华中“郎”就是“耶”,

上苍中的“苍”就是“帝”。

古书就是神圣的圣,经文的经。

为什么要这么写?你懂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