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屁股決定腦袋

最近關注了一個華人博主,美國某大學的心理學博導,她有兩個孩子,大女兒讀高中,小兒子讀小學。

她對比中美兩國教育的不同,提到一個有意思的點,就是美國的教育中經常會讓孩子設想自己如果是某個人物在一些特殊的情境會怎麼做。

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類似於中國作文“假如我是xxx”,這個xxx有時候是現實生活的校長,或者市長,或者美國總統,也有可能是歷史上的某位大人物,也有可能是一個歷史上的普通人。

這種訓練的好處就是,無論是什麼的人物,你要替他做一些決策,首先你就需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和麪對的難題是什麼,然後才能做出自己的一些決策,還要準備一些證據來說明爲什麼要這麼做。

這不就是寫一篇論文要做的事情麼。

這麼訓練下來,你但凡要評價別人,是不是都會先代入到別人的處境,去了解一番當時的周邊信息。

而且這種教育是貫穿始終的,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她提到兒子在幼兒園時,老師留了一個作業是“假如我是我們市長,***”,小朋友就提出了一些紅綠燈的改進意見,而且每次過馬路的時候還要和他媽媽討論一番,這位博主一邊好笑一邊煞有介事地配合着孩子。

讓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想象自己是市長,他當然會提出一些幼稚的想法,但是沒關係,這些都是想法,但是提這些想法的過程很重要。

想到最近一部大火的電視劇《狂飆》,大家都覺得好,而且很容易代入高啓強的角色,一方面是因爲主角光環,另一方面,是因爲你對誰瞭解的越多,就越能代入誰。

而現實生活是,大多數普通人更可能是被推下樓的建築工人,被勒索的商販,被滅口的路人,被犧牲的炮灰……

這就如同我們看歷史,大家會更喜歡漢武帝,而不是其他默默無聞的君主,認爲武帝征討匈奴爲中華民族奠定了基業。

但是如果真正瞭解那個時期,會發現那個時期的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漢武帝,。當時的老百姓認爲漢武帝好大喜功,揮霍無度,不管老百姓死活。比如他調用全國三分之一的稅賦給自己修陵寢。而被後人所讚賞的征討匈奴,其實如果算經濟賬和人命帳,也不是一筆劃算的生意。匈奴的確一直侵害邊境百姓,但是武帝徵集人力物力攻打匈奴給老百姓帶來的損失也遠遠超過匈奴侵擾給老百姓帶來的損失。

可以說,當時的漢武帝不惜一切代價攻打匈奴,老百姓就是那個代價,而漢武帝收穫了後世美名。

所以,漢武帝死後很多年,漢朝官方到民間沒有說他好話的。

但是到了現代,漢武帝反而成了很多人的偶像了,這是爲何?

所謂歷史,都是王侯將相的歷史,而王侯將相也是有那麼多,只有做了幾件大事的纔會被現代的老百姓所知曉,纔會被各種電視劇改編,就是所謂的有故事性,可以大書特書。

正是因爲這種文學作品的普及,當然還有一些文學加工,現在的觀衆很容易瞭解武帝,也很容易和武帝的威風共情,而感受不到武帝時期老百姓的不幸。

而像漢文帝和漢景帝沒有那麼大的武功,但是人家與民休養生息,老百姓日子很富裕。但是這種相對來說就沒那多跌宕起伏的關於帝王的故事可講,也就沒有那多的文學作品、電視劇所去“宣傳”。

我們很多時候,會帶入故事的主角,爲主角的愛恨情仇感懷,而不在乎其中的一些小人物的悲歡離哈。而現實生活中,那些普普通通的路人甲纔是我們。

歷史學家楊奎松有個講座,叫《史學研究中的規矩》[5],他提出一個說法叫「治史者要“不以今是非昨非”」,就是說研究歷史,不要用今天的價值觀去評判歷史中的人物,必須對歷史中的生活條件、當時的價值觀等等有全面的瞭解,你才能知道當時的人的所做所爲的原因,你才能學到真的東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