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什么要读经典?

      

卡尔维诺曾给过经典的书籍一个定义: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经典的书籍总是可以读出更多的东西,同样的读者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阅历、每次阅读经典都会给予读者新的意义,给予读者新的发现。

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最起码有以下特点:

能经受住时间的洗礼

时间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筛选品质的巨浪,大多数的作品都在巨浪的奔涌中被传播者、使用者、批评者汇成的汪洋所吞没。经典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经典,一定是经过时间巨浪的淘洗的。

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

除了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经典还要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作品应在历史的某一时期被所处行业从业者和使用者大多数能够认可,认为其能够起到标准、表率、规范的作用。

能够被转化成为共识

经典的作品除了在所处的时代被认可,大多数经典还能够被转化成为一个共识,隐藏在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余华认为:经典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就相当于是父母亲的经历对于孩子们的经历一样,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不管是它的荣耀还是耻辱,都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是我们经历的榜样。

余华说他在曾经的二十多年里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地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他觉得我们都应该相信历史和前人的阅读所留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的,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上当。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托马斯·福斯特则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文学,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从别的作品中借鉴,包括小说,影视剧等各种形式。每个故事有它自己的模式,这些故事模式一般都是从那些伟大的作品开始的。而这些伟大的作品,因为故事讲的好,历久弥坚,又成为后世作家创作文学和影视作品时的借鉴,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因此,如果我们读懂了那些经典书籍,熟悉了那些典型的故事模式,此后再读其他书籍,就会事半功倍。

金克木先生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认为,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比如《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如果不知道这十部书,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而就西方文化而言,必须有《圣经》(包括《旧约》、《新约》)的知识,没有《圣经》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无法读懂西方公元以后的书,包括反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书,只有一些纯粹科学技术的书可以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与《圣经》无关,但也只有在《圣经》的对照之下才较易明白。

作为读者,当我们阅读那些经典作品时,我们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阅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阅读它们,会从中找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忧伤和欢乐,失望和希望。我们会从这样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思考,会为别人的命运哭泣和欢笑,从而惊喜地发现:别人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经历。

因此,对于经典的作品,我们不同时期阅读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我们反复阅读它们,每一次阅读都使我们本来狭窄和贫乏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富,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宽广和丰富。

正如雨果曾经说过的: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