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白手起家》

《白手起家》摘录于《撒哈拉的故事》,顾名思义,是作家三毛游历撒哈拉沙漠时亲身体验的生活与故事。

斯人已逝,但文字与笔墨,空谷余音,不绝如缕,经久不散。

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一名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生,初读这篇文章,为三毛的浪漫与潇洒拍案击节。

在烟火生活里摸打滚爬三十年之后,重新捧读《白手起家》,依然为之感叹。

但我今日不谈三毛的浪漫多情,也不写她的潇洒不羁、有温度、爱自由,今日只想说说她的特立独行。

我认为这篇文章,大篇幅描写的是她的与众不同。

三十岁,见多识广、漂流过很多国家的三毛,应该多理性少冲动,却在无意间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介绍撒哈拉沙漠时,“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的乡愁”,便由着性子,一腔热忱地奔着万里荒芜的沙漠去了。

别人也许无法理解此举,只能看作看破红尘、自我放逐与一去不复返,但这些看法根本不在她的考虑之中,“别人如何分析我,跟我本身是一点关系没有的。”她只要奔赴自己的所念所想与所爱。

不管不顾,千万里奔赴的“梦里的情人”是啥样的呢?

荒僻、落后、贫穷又野蛮的所在,乃被人不齿的坟场。

家的前面是大片垃圾场与波浪似的沙谷,家的后面堆积着连绵的乱石、硬土与高坡。

室外如此荒凉,室内怕是别有洞天吧,否则所为何来?

非也,非也!

屋子里面除了泥胚、土墙与洞口,空空如也,没有床,没有桌子,甚至连生命之源的水也一滴没有。

普通的人看到这般光景,可能惊恐得连鞋跟都来不及拔,赶紧逃之夭夭,妈呀,救命呀,管什么劳什子浪漫,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三毛才不这样,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一砖一瓦一碗一筷地布置建设沙漠里的家。

不从众,不随大流,不在意危险,不顾及周围的环境与他人的目光,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过生活,这就是三毛的独特之处。

还不止于此。

用装棺材的木板打成睡觉的床和吃饭的桌子,就算不害怕,也未免太不吉利吧!

花高价买回来五块毫无用处的石头,就是傻子也不愿意这么干吧!

别人会这么想,但这不是三毛,她只根据自己的爱好做事。

荷西去上班,她就去捡拾垃圾,破旧的汽车外胎、废弃的空水瓶、骆驼的头骨、腐烂的羊皮,在在她都视若珍宝,一番修饰与打磨,成了她眼中价值连城的金不换。

这些怪异行动的背后,是因为有着特殊的嗜好,还是纯粹抓人眼球,故意标新立异?

三毛才不会这么浅薄与无知,“躺在地上把玩着这伟大无名氏的艺术品,我内心的感动不能用字迹来形容。”“我那五个石像,好似鬼魂送给我的艺术品,我感激得不得了。”

这些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废品,她却与之惺惺相惜,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与契合 ,所以她一见如故,为之感动与落泪,当做无价之宝。

白手起家,一年之后,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

别人把特立独行放在嘴上说说,三毛不这样,她从来不说自己如何独特与不同,她的特立独行全放在行动上。

因为,别人口中的特立独行只是皮毛与形式,三毛眼里却是乐此不彼的巨大享受,“我,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

没有无与伦比的满足,拿什么支撑种种怪异之举?没有无可替代的享受,种种特立独行的爱好岂不是短如昙花一现,何来天长地久?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其实青菜豆腐都尝不到)”

读罢《白手起家》,忍不住掩卷长叹!

不亏人说她是奇女子,特立独行、率性而为、毅力非凡、天马行空、不按套路出牌、常常跑出一般人生活的轨道……单单其中一项,我都难以做到,更遑论全部。

作为市井小民,我有太多的顾忌与牵挂,做不到率性而为;我有太多的不舍与疼惜,做不到不管不顾;我有太多的懒散与松懈,做不到锲而不舍。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这样,三毛也这样,都是出世高人,一腔热血只为所念所想与所爱。

我等匍匐尘埃的入世俗人,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物苦苦挣扎的升斗小民。

比不来!

但三毛的浪漫与特立独行,月明星稀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妨读一读,犹如观照星辰大海,不是全无益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