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學習筆記—學習更好的溝通,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很多人因爲“刀子嘴”,而給別人造成傷害。

尤其是孩子。

你可能會說,"我只是說話不好聽罷了,至於造成傷害嗎?”

真的至於。

如果換種說法:你以後會變得努力的,是不是?

是不是,我們家庭裏的孩子,就會有不同的命運。

說出對孩子正面的鼓勵的話,其實沒有那麼難。

在NLP心理學上,有個很好玩的技巧——米爾頓語法,也叫催眠語法。

用這種“催眠式語言”,可以很好的給孩子,植入正面信念。

幫助孩子成爲一個,生活態度積極且陽光的小孩。

米爾頓模式語法,就是用大量“技巧性含糊”的方法,讓意識意識陷入混亂、無法精確判斷,而放下防備,從而使一個人潛意識狀態,得到真正有效的“接收信息”。

NLP心理學泰斗張國維博士,曾介紹過,米爾頓語法一共有18種。

如果深化到和孩子溝通的領域,我們可以這樣去做:

1、猜臆

猜臆就是沒有說出獲得數據的方法,而主觀臆斷一個人的思想或感覺。

例如:“我相信你比較習慣在晚上學習”、“我知道你喜歡語文”……

就像算命先生告訴你,你最近有一個劫一樣,很多人都會去留意最近發生的事,去找到那個“劫”。

用猜臆的語法,孩子也會更多的留意這些關鍵詞,去證實這個說法是對的。

2、因果

指的是,一件事情,會導致另一件事情的發生。

語法有:

A、X引發Y

B、如果......那麼......

C、當你.....便會.......

D、........因爲........

例如:“當你留心聽的時候,你就會學得更快”、“你會越來越熟練的,因爲你每天都在做練習”……

用因果的語法,孩子會自動把行爲和效果結合起來,爲了達到效果,去踐行這個行爲。

3、複合等同

指的是,把兩件不一定相同的事,等同起來。一件是具體的行爲,另外一件是正面動機。

語法有:

X=Y

......,就是說......

例如:“你那麼早去上學,就代表着你想進步”

“你每次都會主動去幫同學,就是說,你很喜歡善良的自己”……

用複合等同的語法,讓孩子相信,兩件不同的事情其實是有深度的聯繫。他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爲,背後是有一個正面動機。

4、預設

指的是,言語上的一些預設

例如:“你學了很多東西.”、“你能夠做得更好”……

用預設的語法,儘量上歸類,雖然沒有指出具體的事情改變。但讓孩子相信,一定會有事情變得更好,讓他自己去填補這一份“變好”。

5、虛泛詞

指的是,把“行爲”名詞化。

例如:“只要你相信其中的過程”、“容許你的直覺”

用虛泛詞,可以幫助孩子,更能感受出這個詞背後的力量,變得具體起來。

6、以偏概全

一般有以下特徵的句子:

A.一個整體性的數量值,如“全部的”、“所有的”

B.沒有指示詞的,如“可以的”

例如:“睡覺時間到了,我們就都會休息”、“所有小孩,都會在放學後寫作業的”……

用以偏概全的語法,把孩子的感受,帶入到一個“集體的感受”中,讓他自然而然的去接納,言語溝通中隱藏的“信念”

7、可能性與必須性的用詞

指所有暗示可能性與必需性的用詞,通常成爲生活的規條。

例如:“可以”、“不可以”、“必定”、“應該”等等,

“9點啦,你應該已進入睡眠狀態了”、

“去上學的話,你可能會聽到老師透露有關考試的內容”

用可能性和必須性語法,給孩子一些暗示,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做什麼事會得到什麼結果。

8、遺失行動者

指的是,表述價值判斷時,並沒有指出是誰及他何以做出這個判斷。

例如:“學習是重要的”、“這樣簡直是完美”……

用遺失行動者語法,給孩子植入一些“正面信念”,但是沒有說明是誰判斷的正確性。從人性的角度上,會自然而然聯繫到“權威性”、“大衆性”,孩子也會自動合理化這個說法。

9、比較刪減

指的是,句子裏有比較,但沒有說明比較的對象。

例如:“以後你會更優秀”、“早晚你會明白的”……

用比較刪減語法,不給出具體的比較對象,讓孩子的關注點放在,認同比較後的“效果”。

10、主詞/說話者不明確

指的是,句子中只引用話語,但不指出誰是說話者

例如:“你知道的,考好語文並不難”、“這道題,相信你也會做”……

用主詞不明的語法,給孩子暗示和催眠,這也是他認同的觀點。

11、動詞不明確

指的是,當動詞並未帶有形容詞或副詞,將它的動作確切說明。

例如:“不知你是否知道,讀書是很重要的”、“當你感覺可以,就去努力”……

知道(什麼),可以(什麼)

用動詞不明確的語法,沒有清晰的界限,孩子會自動去思考話術的後半部分。

12、附加問句

指的是,附加在句子後的問句,用以排除抗拒。

例如:“你可以考得更好的,不是嗎?”

“你在喫什麼好喫的東西,不分我一點嗎?”

用附加問句的用法,不直接給事情下一個定義,而是多了個詢問的步驟。以對方的想法和感受爲主,主要是爲了排除抗拒。

13、同步現在的經歷

指的是,用一個無可否認的方法,描述當事人現時的經歷。

例如:“媽媽的手已經給你牽着了,慢慢的就不會緊張了”

“你坐在這裏,我也在陪着你,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必害怕的”

用同步現在的語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建立親和感及催眠方法。現時的經歷,會更有說服力,把對方帶入感受,認同你的說法。

14、雙重束縛

指的是,說話的方式是爲了使當事人無論如何選擇,都必須跟從說話者的指示。

在雙重約束中通常隱藏着一個預設目的。

例如:“是先學語文呢,還是先學數學?”、“你想今天,還是明天做完這套題?”

用雙重束縛的語法,那麼小孩只能在你提供的選擇中,去做出選擇。

15、延伸引述

指的是,引述某人說某人說......的說話,用意在降低抵抗

例如:“隔壁張小童告訴我,他在遊樂園見到你們班長時,班長提起你們老師說你們班數學成績比較不好,需要好好提升這部分的知識”……

用延伸引述的語法,主語繞了很多個人,可以降低兩個溝通對話者,直接產生對抗的可能性。這話是別人說的,孩子不認同,也不好直接反駁是父母的不對。

16、選擇性的違反限制

指的是,一種違反常理的描述。賦予植物動物“人格化”。

例如:“別整天待在屋裏呢,椅子都覺得被你坐累了”

“整個書包都能感受到,你對學習的渴望”

用選擇性違反限制的語法,會讓溝通進入一種輕鬆的氛圍。

17、含糊

a.語音:同音不同義,如:星星、猩猩

b.句法:不能在句子中決定某些字的真正含義

c.範圍:不能決定所涵蓋的範圍

例如:今天題都要做完哦。(沒有明確哪方面的題,完成的程度)

“你就多聽張叔的建議,他是專業的”(沒有指出哪方面比較專業)

用含糊的語法,不限制任何可能的發生,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把效果最大化。

18、利用

指的是,利用當時的環境或對方所說的話。

例如:孩子說:“我沒有興趣”

爸媽可以回:“你說得對,你沒有興趣是因爲,你還沒和你說讀書的樂趣”。

用利用的語法,會讓孩子感受到,你認同他的“想法”,只是還有未開發的更多“資源”,等待挖掘。

寫在最後最後:

語言就像是一道咒語。

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打擊一個人,也可以鼓勵一個人。

你給孩子一個積極的迴應,便會得到孩子一個積極的行爲。

學習更好的溝通,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希望這18種米爾頓語法,可以幫助你,培養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

以上是今天的學習筆記,學習以後覆盤,會讓所學知識更加內化,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

我是吳美嫺我在貴州貴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