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奎律髓88·卷30边塞类,汉垒今犹在,为何有三重含义?

前言

《瀛奎律髓》第三十卷为边塞类,方回介绍说:

征战守戍,大而将帅小而卒伍,其情不同。《采薇》以遣之,《杕杜》以劳之,此周之诗然也。后世之边塞,非古矣,从军苦乐,问所从谁。六月于迈,言观其师。文人才士类能言之。凡兵马射猎等,亦附此。

《诗经·采薇》是写将士归途中的感受,《诗经·杕杜》写妻子思念长年在外的征夫。方回的边塞类中,涉及到出征、射猎的作品都有所收录。

一、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弊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

首先要注意,尾联的瓜洲不是扬州的瓜洲,而是晋昌(今甘肃敦煌)。

作者在武威,宇文判官在瓜洲,这首诗前四句写武威之景,颈联写自己的感受。尾联则带出对于好友的牵挂。纪晓岚对于尾联特别赞赏:

起四句洒然而来,语极新脆。结句只一对照,便住笔墨,高绝。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点到为止,留有余味。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也是名句,方回点评说:

三、四与“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同调。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出自岑参的《宿关西客舍寄山东严许二山人时天宝高道举征》:

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苍生今有望,飞诏下林丘。

这首诗也被方回收录于《瀛奎律髓·卷29·旅况类》,并且评价说“燃、捣二字眼突。”

为何说同调呢?两副对联结构完全相同,而且情感与句意是一样的: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可以看出,岑参只是变换了一下,分别用在了两首诗中。宋宰相晏殊很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一联,分别写入了一首词和一首七律中。

二、和蕃 戎 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里的和蕃,指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纪晓岚批评道:

太直太尽,殊乖一唱三叹之旨。

上四句是叙事,后四句是议论。缺少些诗歌的韵味。关于这首和蕃诗,方回没有点评,估计因为自己是降元的官员,有意回避吧。

前面叙述汉人的和亲政策,后面则对这个政策进行了质疑和讽刺。诗人怀古多是讽今。戎昱这首诗对于当时唐朝对外政策,据说也有一定的影响。晚唐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

宪宗皇帝朝,以北狄频侵边境,大臣奏议:古者和亲之有五利,而日无千金之费。上曰:“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侍臣对曰此是戎昱… 。上悦曰:“朕又记得《咏史》一篇,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其《咏史》诗云:“汉家青史内,计拙是和亲……”。上笑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公卿遂息和戎之论矣。

三、送杨中丞和蕃  郎士元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凄凄。旧好随君长,新愁听鼓鼙。

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

这一首诗比较清楚,指唐人的和蕃。但是不像戎昱那样直来直去地评价。

此诗的重点在尾联: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

尾联可从三面看,因为汉朝堡垒还在,所以这一去不会迷路,为第一重;唐朝与吐蕃曾经有过和亲的友好历史,汉朝对于西域有过辉煌的战绩,所以这次去应该有良好的结果,这是第二重;第三重则如纪晓岚评价说:

汉有征蕃之垒,今乃有和蕃之使。讽刺入骨,此等处虚谷皆不讲。

纪晓岚认为郎士元其实是暗讽。汉垒今犹在,意思是回想起强大的汉朝,曾经踏平西域。汉垒如今却只起到一个作用,给和蕃之使指明方向。当年汉军曾经踏平西域,唐朝与吐蕃当年是长一辈分的“舅甥之谊”,如今却低头去和蕃,岂不是讽刺入骨吗?

《送杨中丞和蕃》的首联、颈联纯写景,不过是想象中的景色。颔联、尾联情景相融。

纪晓岚说戎昱的《和蕃》“太直太尽,殊乖一唱三叹之旨。”那么郎士元的这首诗,则用意象来衬托,婉转地表达出更尖锐的讽刺。

旧好随(或寻)君长,新愁听鼓鼙。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唐中宗下嫁金城公主,所以诗中称吐蕃为"旧好"。讽刺的是,曾为旧好,却有新愁(鼓鼙代表战争)。因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多次受到吐蕃入侵,甚至就在杨中丞出发前不久,吐蕃就这样的行为。

颈联为唐朝边塞诗的名句,受到很多名家赞赏。如明代胡应麟《诗薮》中也提到:

郎君胄"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 "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句格雄丽,天宝余音。《诗薮》

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出自郎士元的另一首边塞诗《送李将军赴定州》,这首诗也被方回收录: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独)横戈。

春色临边【关】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火】隔长河,

莫断阴山路【想到阴山北】,天骄已请和。

从尾联可以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必胜气势。不过这首诗其实是一首送别诗。在当时,钱起、郎士元并称"钱郎"。当时士大夫离开长安为地方官,假如没有这两个人作诗送行,就会被人瞧不起。

四、杂诗  卢 象

家居五原上,征战是平生。独负山西勇,谁当塞上名。

死生辽海战,雨雪蓟门行。诸将封侯尽,论功独不成。

这是一首感慨不公平的作品,方回点评:

感慨有味。但五原、山西、辽海、蓟门,四处地相辽远,诗人寓意言辛苦无成者,以讥夫偶然而成名者,未必皆辛苦也。

辛辛苦苦地南征北战,最后却不能封侯。而其他封侯的将领,未必都如同此人辛苦。此人为谁呢?估计有很多这种有功不封、或者出力却没有回报的将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就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

死生辽海战,雨雪蓟门行。这是标准的当句对。

五、送客游边        于 鹄

若到幷州北,谁人不忆家。塞深无伴侣,路尽有平沙。

碛冷唯逢雁,天寒不见花。莫随征将意,垂老事轻车。

首联以问句发端,是这首诗的亮点:若到幷州北,谁人不忆家?

中二联用写景表示边塞之艰苦,也回答了首联的疑问。

塞-深+无伴侣,路-尽+有平沙。碛-冷+唯逢雁,天-寒+不见花。中四句前2字结构相同,为四平头,五律尤其多,不算是大的诗病。有人注意避免,有人不在意。

尾联则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好友(诗题又叫《送张司直入单于》),不要听从边关将领的话,否则垂老守边,不得还乡。

六、赠梁州张都督   崔 颢

闻君为汉将,虏骑不南侵。出碛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为语西河使,余知报国心。

崔颢以《黄鹤楼》闻名天下,这首半古半律的七律引起不少争议。不过,作为盛唐诗人,他当然也会作标准的律诗。

这首诗没有特别之处,只是最有一句,有知余、余知、知君几个版本,但是意义则完全不同。纪晓岚评价说:

知余、余知,原有二本,然知余不过冀幸援引之词,余知则有勉以益励忠诚之意,深浅间相去远矣。

余知-报国心,我知道你有报国心,继续努力吧。与“知君-报国心”,一个意思。

知余-报国心,你知道我也有报国心呀,能不能帮我说说好话,提携一下我呢?

两个字顺序之差,一个诗人的形象颠倒如此。

七、边游 项 斯

古镇门前去,长安路在东。天寒明堠火,日晚裂旗风。

塞馆皆无事,儒装亦有弓。防秋故乡卒,暂喜语音同。

杨敬之有句:到处逢人说项斯。项斯(公元836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这首诗的颔联要注意句法,并不是主谓宾结构,明、裂不是谓语。天寒明堠火,日晚裂旗风,上下联都是五字组成的名词组:寒冷天气中,明亮的烽火;黄昏时,几乎要吹裂旗帜的风。

方回说,这一联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三四或作:天晴槐叶雾,日暮苇花风。

可以看出,前4字都是修饰语,中心语是:雾、风。同样,天寒一联的前4字也是修饰语,最后一个字是中心语:火、风。不过,天晴这个版本不像边塞诗句,估计项斯自己舍弃了吧。

塞馆皆无事,儒装亦有弓。事对弓,虚实相对。儒装有弓,文人也要武装。方回提到:

无第六句,不见秀才游边之意。

防秋故乡卒,暂喜语音同。尾联最有特点。秋日守卫边关(秋高马肥往往是游牧部落侵扰之时)的士兵乃我同乡,乡音令人暂时欢喜忘记边愁。

结束语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 边塞类习作88五律《时局有感》

欧陆烽烟起,南洋波未平。

俄乌洒血雨,日美觊蓬瀛。

何惧重云蔽,终将四海清。

不求神鬼护,我自有长城。

@老街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