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13讀《見識》2:做清醒的逆襲者

      作者說,在奧地利的小城------薩爾茨堡,可以欣賞到世界頂級音樂大師們的表演,表演者和欣賞者都會到此朝聖,唯一原因就是這裏出了一位音樂史上的奇才------莫扎特。

       莫扎特只活了35歲,但是他創作了41首交響曲,超過貝多芬和舒伯特交響曲總和(兩人共18首)的二倍。莫扎特不僅高產,而在作品質量很高,代表了古典主義時期的最高水準。

      一條河流的水量,由它的長度、寬度和深度三個因素決定,一個人的影響力也是如此。具體到從事音樂的人大體有兩類:一類是邁克爾.傑克遜,這樣的人擁有很多受衆,但是他的音樂比較淺顯,影響力也不是很持久,就如同一條很寬,卻比較淺、比較短的河流。莫扎特則正相反,他的受衆從來就沒有太多,但是他的音樂有深度,影響力綿長持久,如同一條寬度不大,卻源遠流長,並且很深的河流。

       雖然莫扎特已經去世兩個多世紀,但是今天他的故鄉-----薩爾茨堡唯一的產業就是音樂旅遊。

       人生是一條河,每個人總希望自己這條河能夠更寬一點,更深一點,更長一點。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對世界的理解; 要做到更寬,則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至於一種思想能否流傳得更遠,則要靠思想的價值,這一點其實在短期內是很難知道的。

        幾年前,中國幾家報紙以《10年寒窗苦讀,抵不過一張VIP卡》報道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 國內一些銀行公開表示給予高端客戶的子女提供實習的機會,這樣就會對非VIP子女造成不公,由此引起了社會上很多人發出感慨,說十年寒窗苦讀拼不過一張VIP卡,甚至有人說三觀盡碎。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全世界都是如此。銀行作爲商業機構,逐利是必然的事情,沒有盈利能力,天天靠國家印鈔票補貼,纔是坑了老百姓。銀行在平衡客戶關係和提拔寒門英才上,應該如何把握,不做評論。

       指望通過十年寒窗苦讀,就一下子翻身,這是不現實的。競爭是非常複雜的,寒窗苦讀是成功因素之一,和經濟條件好、智商高、出生好、長得美一樣,都只是其中的一個變量而已,而命運是多個變量互動的結果。

       我們必須承認,任何社會都是分層次的。改G開放前,農村和城市之間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農民進城被稱爲盲流。在小汽車裏的人和騎自行車的人之間,家裏裝了電話和沒有裝電話的人之間,是天上地下的區別,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社會都是分層的。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上下層之間的通道可以流動而已,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社會,橫向對比在全世界也算是相對公平的社會,因此纔會有逆襲這個詞。

      逆襲者的目標,無非是往高處走幾層。沒有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每過兩年就把現有的金字塔打碎再建造,那樣的社會被稱爲動盪不安。因此,即使經過了十年寒窗苦讀的人,也不要指望自己大學畢業時,金字塔會被打碎,然後大家重新搶位置。

      在上面階層的人,他只需要付出少量的努力,產生的結果,就比下面階層正常努力的結果要好。例如上層的人有100萬,他賺了10%就有10萬,下層的人有10萬,賺了20%,也才2萬。

      很多逆襲者的誤區在於: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沒有看到別人的努力。所以不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是很難逆襲成功的。逆襲要講究實際,“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況非常少見,美國商務部前部長駱家輝在當選華盛頓州長時講,從他爺爺家到州長官邸只有100米的距離,但是他們家人走了兩代人的時間,說明逆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真正的逆襲是什麼樣子,我們看看這個故事。

      話說18世紀末英國有一個人,按照今天大家在網上躲法是標準的草根,因爲他前半生過得實在催人淚下,他出生於窮苦人家,沒有讀過書,十幾歲時就在煤礦裏當童工,但是他很好學,後來成爲一名機械工。不過直到 18 歲,他還不太識字。但是他知道,當個文盲,一輩子不會有出路,於是自掏腰包,拿出部分工資去上夜校,每週三次,從不間斷。到19歲,他纔會寫自己的名字;到 21歲,他可以閱讀並書寫簡單的書信了。因爲地位低下,他的戀愛和婚姻也一直不順利,最後娶了一個大他 12 歲的鄉村女僕。和別人不同的是,這位技工很勤奮且有恆心,當那些藍領工人在工作之餘喝酒取樂時,他在研究機械、讀書和做作業。

       可以講,這位主人公年輕時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他的太太在爲他生下一個兒子後便去世了。他不得不將幼兒交給自己的妹妹代管。不久後,他的父親(也是名技工)因爲工傷而雙眼失明,也要靠他照料。不過靠着自己的努力,他在31歲那年還是當上了礦上的技師。他終於有錢將自己的兒子送入學校,然後就開始跟兒子一起學習。他的兒子羅伯特和他一樣喜歡研究東西,十幾歲時,羅伯特讀了富蘭克林做雷電實驗的故事,自己也做起雷電的實驗,結果差點把家裏的房子燒了。

      由於在礦上工作,當時礦上的瓦斯爆炸很多,他就天天琢磨發明一種礦上使用的安全燈,最後經過努力,他還真發明出來了。不過,當時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漢弗萊·戴維爵士也幾乎同時獨立地發明了安全燈,這引發了長達幾十年的發明權之爭。我們的主人公當時只是個普通的技師,而戴維是著名的科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也是世界上發現元素最多的人,有着顯赫的社會地位。因此,這次爭議對這位技師來講很不利。雖然礦主們都支持他,但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這位技師沒有因這項發明掙到什麼錢。

        這時候,如果換作你,你覺得該怎麼辦,抱怨社會不公平?或者認爲自己這一輩子算是完蛋了,寄希望於下一代(他當然也這麼做了,送孩子上大學讀書)?都不是。他對此並沒有在意,而是將注意力都集中在另一項偉大的發明之上。最終,歷史給了他一個稱呼--火車之父,講到這裏,你已經猜到了,他就是繼瓦特之後英國最偉大的發明家喬治·史蒂芬森。

      史蒂芬森的故事告訴我們,那些試圖在金字塔向上爬幾個臺階的人,要做的不是抱怨社會的不公平,而是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同時把注意力放到最該關注的事情上去。雖然我們通常會抱怨社會階層固化,但是往下的通道永遠是非常寬的,只要稍微不努力或者多抱怨幾句,就能往下走幾層;相反,往上的通道即使再寬,往上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果不能像史蒂芬森那樣看到自己的不足,並且用半輩子的時間來彌補,又用半輩子的時間往上走,那麼能夠維持現有的階層已經是燒高香了。

       我本就是來自於西南邊陲的一個偏遠山村,加上高三的時候,因爲家庭出現變故,爲了少花錢上大學,只能在報志願時填免學費還有補助的師範、採礦、農業、軍校等。沒能填交通、信息,金融等,一度有點迷茫。但是現在想來,如果不是高考這條路,也許我還在農村,或者還是某個工地上的農民工。讀完這一章節,我的感悟是,自己要做一個清醒的逆襲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