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你到了一定年纪才有勇气去追求的无用之用

春节过后,和学员们约好的,2023年课后陪伴之一——共读《红楼梦》,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着,目前已完成了两次共读。仅仅是第一回就读了两次,每次两个小时都还没读完,估计得读四次,也就是大家至少在线上需要花费八个小时才能读完一回,而《红楼梦》有一百二十回。

八个小时可能把它平分为在一个月内不算太长时间,可是这八个小时的一起,幕后我和同学们需要花费比这个时间不知道多到多少倍的时间来阅读和消化,才能够在共读的时候擦出火花。如果按此速度进行,读完整部小说需要480个小时,每周如果花费2个小时,那得240周,相当于60个月,那就是5年的时间,还不包括有些时候无法按时进行,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这堪比修一个学位。《红楼梦》还真的不比修学位简单,不然我们怎么会有“红学研究”呢?那么,这件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的事到底值不值,到底有没有用?

短时间内看,它似乎是无用的。共读不外乎是一群人,捧着一本书,还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我也是第一次读,我不是专业的,更没有做过研究,读起来有些文段还得依靠注释)在琢磨着作者这样那样写时候的心思,透露出他如何的情感、抱负和内心世界,以及偶尔被几段诗文所惊艳。那之后呢,我们是否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是否能出口成章?

我看是未必的。

这种在很多人眼里看成是无用的行为,很多人是不愿意做的。就如在我很小的时候,大哥已经到了青少年的年纪,知道有小说可阅读,也被某些小说所吸引,兴许他是读了,而我时不时就会听见父母的责备:“又看小说,又不好好学习......”在很多人眼里,看小说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消遣。

《红楼梦》的第一回里,石头在尘世经历幻梦,从人间超脱出来,又做回了石头,却想把自己的故事传播出去,它说服那空空道人,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

这是石头的自谦,而我们知道整个故事下来,它并非是喷饭供酒的,它涵盖了哲学、美学、文学、佛学等等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喷饭供酒。超过的这些便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如果在“有用”与“无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和评判差异,那么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更会大不相同。很明显的,有人选择细细地品味,有人觉得不如薪柴,拿来烧火都嫌它不耐烧。

无用对应的是实用主义,实用认为任何的行为都需要有一个对应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结果,方有必要去做。

阅读小说,它对应的、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如果只是停留在故事的情节,那它真的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是吹过了,顶多有些作品在风吹过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吹出眼泪,抑或是让我们暂时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进入虚构的时空里,暂时忘却了世事。如果不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呢?当你把到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脉络,它便不仅仅只是让我流泪那么简单,也不仅仅只是短暂的抽离,或许它会让你的从意识上发生改变,从言辞上发生净化,从行为上发生修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用的东西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方能看得到它的有用之处。

大多我们认为无用的东西都需要时间的加持,不然它也配不上“无用”这个词。无用远比有用而深远,其实它已经是有用的状态了,只是由于人的主观评判被认为是“无”,而“无”的本身就是有,没有“无”,哪里有空间去承载“有”呢?

就如第一回里那副经典的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当我们的参照物不同,真的变成假的,假的变成真的,无变成有,有变成无,所以一切都是因为主观意识在作祟,而真实的存在,又有谁能说得清?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个体,以一种不求实际用处的初衷去接触一件事,把它交给时间,才能够触摸到那个真实的存在。

所以,勇于去追求一些无用的东西,也需要一个人生理与心灵上的时间加持。我们在尘世中没有一定的阅历,没有一定的苦难,没有一定的思考,我们无法获得这样的勇气。因为一旦你开始追求,没有一些自己经历过而获得的真知,很容易会被大流的想法所淹没,就如在我们读小说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认为那不属于学习,需要拿着做题本刷题,需要把分数固定在100分,那样才是学习。

个人的阅历、苦难,以及对这些的思考能够让我们产生一些和听过来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考,回归到自己的真实体验,询问并且笃定自己所做的是出于哪方面的意义,自己又是否可以接受这种意义。

接受的其中一个体现是,当你审视这种意义的时候会生发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喜悦和满足,这些和很多明显的实用性,比如赚多少钱,拥有多少荣誉,晋升什么地位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它纯粹是一种个人的体验。这种体验也卖不了钱,甚至有时候你觉得都没有人能够理解你所体验到的,但是每每当你去贴近这股体验的时候,你会触摸到一些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内心激荡,从而它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坚持态度,加持着你开始不断地产生更多去追求无用的勇气。到了某个节点,你会发现,仅仅是你活着这件事,仅仅是你口吐的几句言辞,人们会发现你的与众不同。

这就是无用,它是时间沉淀所营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完全不费余力,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除一些怀疑的声音,坚定着一条可能漫漫长路都无法捡到什么果实的路,可我们认为,这条路有它行走下去的意义。

如果从实用性角度来说,我所做的很多很多事都是无用的。陪伴《红楼梦》共读,我花费不亚于去设计一个课程的时间去准备PPT,去细细研磨里面值得品赏的元素,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值得欣慰的是还是会有人珍惜这样的机会,也从中获得某种不曾有过的体验,从而开始打开与它的相知大门,等待着他们的不知道会是什么,谁能清楚呢?唯有慢慢走,慢慢去思悟。

另外,在静心赋能课的课后陪伴中,我也风雨无阻地陪伴另一本书《美好家庭+》的共读,这些都需要精力和时间去准备,而我得到的肯定不是金钱这种回报,因为这是无偿的陪伴,但是我却获得了比这种有偿的回报更加触动和加持我内心的意义感。这种意义感说不清也道不明,它很大程度上让我屏蔽掉很多外界的喧嚣,让我扎根于事情本身的样貌,不对它有什么修饰,这些事情,它们本身就有它们的自主意识以及发展脉络,把“我”摒除掉,是让它绽放本源光彩的最佳办法。

从参与者中获得某些共鸣、互动,又加深了这一体验的强化与确认,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们做事,一旦形成了良性循环,便越发得心应手,便更有勇气去追求无用之事。而追求无用,我们终将成为无用之人,谁说无用就是无用了,无用也有无用之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