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孩子節奏,陪伴孩子長大

紀伯倫短詩《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

這一首《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

因爲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

因爲他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一樣,

卻無法讓他變得象你一樣,

因爲生命不會倒退,不會停留在過去。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射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將你拉開,讓箭飛得又快又遠。

讓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彎曲而感到喜樂吧,

他愛飛馳的箭,也愛靜默的弓。

——



我們陪着孩子長大,卻無法陪着孩子變老;

我們養育孩子的身體,但也要尊重孩子的靈魂。

真正睿智的父母,往往更願意成爲孩子的守護神,而不是掌控者。

父母子女之間,其實就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漫長的告別。

所以,我們要學着灑脫的放手,子女也要學着獨立的生活。


牽着蝸牛去散步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

爲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


喘着氣,往前爬……

真奇怪,

爲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爲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

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裏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着!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

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

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着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裏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孩子是我們在這世上看過的最可愛的人

此文送給所有正處於忙碌中的爸媽們。

別讓孩子成爲一隻流淚的蝸牛。







牽着蝸牛去散步,好教育方式應該適應孩子的節奏

在歐洲阿爾卑斯山,有一條風景很美的山道,路口掛着一句標語:“慢慢走,請注意欣賞!”之所以會有此提醒,就是因爲不少遊客只管埋頭趕路,忘記了沿途風景就在漫步之中。

生活在這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浮躁時代,人生之路上很少有廣告牌提示我們要“慢慢走”,相反,每天出現報章的關鍵詞多是“競爭”、“提速”和 “效率”。自然,在博弈激烈的社會里,快是取勝的要訣,慢可能就被淘汰。然而,相對於一顆勞倦的心,從容一點、淡定一點、坦然一點、安靜一點,是不是會更 快樂與充實?

01

有一個成功的年輕人,每天都很忙碌,但他沒有感覺到幸福。於是他把自己的煩惱告訴上帝,叫上帝幫幫他。上帝聽了他的煩惱,就給了年輕人一個任務,叫他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告訴不要鬆手,要一直牽着它。

年輕人在前邊走着,蝸牛跟在後邊,可是蝸牛爬得實在是太慢了。年輕人又是催促又是嚇唬又是責備,可蝸牛隻是用抱歉的目光看着他,說道:“我已經盡全力了!可我實在跟不上你的節奏”

年輕人沒有辦法了,只好耐着性子,讓蝸牛慢慢爬。他停下來觀察大樹的葉子,原來每片葉子都不同。接着他聞到了花香,、聽見了鳥叫蟲鳴,感到微風拂面的舒適。年輕人想:“爲什麼我以前從來沒看過這樣的美景呢?”他這才體會出上帝的巧妙用心:“他不是叫我牽蝸牛去散步,而是叫蝸牛放慢我的腳步啊!”

這個故事與臺灣作家張文亮寫的《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慢慢地走,可品味人生活得精彩,保存體力會走得更遠。輕輕地邁,可聽見山谷的回聲以及來自聖靈的“微小聲音”。慢慢地走,人生低調不張揚,生活平靜不喧嚷,內心安穩不浮躁。輕輕地邁,節奏不快壓力小,深思熟慮少出錯,沒有攀比不失落。

02

許多人的生活節奏是這樣的:

現在的小孩:早晨按時起牀,睡眼朦朧地穿上衣服,草草喫完早飯,背上重重的書包,被大人拉着奔向學校,開始一堂又一堂的課程。

下午最後一節課後,又被大人帶着,走向一個又一個小課堂,參加課外學習輔導。

回到家在大人的監督下寫作業,還要接受大人嘮嘮叨叨地考問。

現在的父母:諄諄教導着自己的孩子,把未能實現的夢想,把對生活的美好暢想,傳承給下一代。

要好好學習,不能貪玩,掌握更多知識,一定要超越張三李四王五,做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一個處處成功的人。

晚上自己放棄了愛看的熱播劇,放棄了同事朋友間的應酬,全身心陪伴孩子讀書學習。爲孩子忙忙碌碌,真是一個勤奮的人。

現在的老師:承載着父母和領導的重託,耐心細心承擔着孩子保姆的重任。白天苦口婆心傳道授業解惑,一遍又一遍叮囑着,只爲讓學生對知識刻苦銘心。

早上鐘聲響起,一日開始。呼兒喚妻,簡單梳洗一番,衣服也來不及整理,被子也沒時間疊放。就匆匆忙忙趕往辦公室。到了辦公室,一天的忙碌工作就開始了。喫完午飯,剛想要休息一會,發現午休時間到了,立即清醒開始下午的工作。晚上下班回到家裏,晚上挑燈夜戰,寫教案、批改作業,只想自己的講課更加淺顯易懂,還要與隔壁班比比業績。

夜裏睡覺也夢到自己在工作。第二天醒來又再重複昨天。天天這樣,年年如此。

大多數人對未來總有一絲憂慮的。年輕的時候,拼了命地想擠進一流的大學;隨後,巴不得趕快畢業找一份穩定工作;接着,迫不及待地結婚、生小孩,然後,又整天盼望小孩快點長大,好減輕我們的負擔;後來,小孩長大了,我們又恨不得趕快退休;最後,我們真的退休了,不過,也老得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當我們正想停下來好好休息會的時候,生命也快要結束了。

現代人的生活彷彿是上了發條的鬧鐘,不用揮鞭就轉的陀螺,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叫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喫得比豬差(忙不過來精心籌備飯食),幹得比驢多。朋友同事見面就互相抱怨自己有多累、工作多麼辛苦、沒有時間出去玩兒之類。爲什麼你會這麼累?這麼辛苦?只因爲你沒有學會牽着蝸牛去散步。

如何才能牽着蝸牛去散步?在你上班的路上,學會欣賞路邊的小花。在工作的時候,學會享受工作的樂趣。在回家的時候,學會享受家庭的溫馨。享受你生命裏的每一天,享受這個“過程”帶給你的快樂。

追求時尚的人永遠在時尚之後,拼命趕路的人永遠在終點之前。我們的生活、學習是充滿了緊張節奏,但我們應保持有張有弛。如果時間並不是那麼太,那就請你放慢你的腳步,學着淡定,你就會發現:原來,有時靜靜的走過,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無論你平時多忙,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有張有弛,你的生活纔會相得益彰。

03

教育學生的目的,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文明的傳播更在於喚醒他生命的自覺性。每名學生身體上都有一個成長的按鈕,可是尋找按鈕的過程並不容易,它需要我們和學生配合,邊教邊找,邊學邊找,其實尋找的過程也是我們啓發學生成長、進行自覺意識滲透的過程。

孩子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我們要像牽着蝸牛去散步一樣,多給予一些愛心、耐心以及真心孩子會給我們展示各自的精彩。

教育是慢的藝術,這裏的慢是耐心和愛心的一種體現,而不是慢慢爬行,無所作爲。在教育過程中要做到細緻、有耐心和愛心,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完成,操之過急反而會適得其反。耐下性子教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現在有很多家長把自己孩子的“行程”排的很滿,導致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我們也錯過了與孩子的天倫之樂,聽不到孩子的歡聲笑語,爲了趕路而趕路。爲什麼不放慢你的腳步,讓孩子和自己都快樂。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地呵護。慢養,才能教出更優秀的孩子。

而我們老師不正像牽蝸牛散步的人嗎?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覺得嚴格要求孩子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事情沒有做好的時候,不會的時候,我們會去責備他,會心情急躁、焦慮和不耐煩,恨不得抱着、揹着她,替他往前走,在這樣的心情驅使下,矇蔽了自己的雙眼,看不到孩子眼中的歉意,看不到孩子的努力。最後,孩子受傷,自己疲憊。弄得“兩敗俱傷”。

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和老師們又何妨不需要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着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裏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孩子是我們在這世上看過的最可愛的人,別讓孩子成爲一隻流淚的蝸牛。

牽着蝸牛去散步吧,去感受生命中最初的、最美好的所在!

牽着蝸牛去散步吧,一步、兩步、三四步……就這樣一直走下去,走到時光的盡頭,守候落日流年!

雖然生活時時刻刻催着我們前行,但是偶爾也要停下匆忙的腳步,留下一點時間和耐心去欣賞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慢下來!其實不經意間的駐足可能會發現最美的風景。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啓示

《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孩子犯了錯之後,要耐心教育孩子,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老師應該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有點,讓他們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自己的位置。這部影片讓我們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方法性,告訴教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內容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羣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面對這些無法無天的學生,馬修選擇用音樂來感化他們,最後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啓示

1、拒絕套用"犯錯-懲罰"的簡單邏輯。孩子犯錯之後,不要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改正,要弄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讓孩子知錯改錯。

2、不告密,和孩子成爲朋友。對於老師,如果孩子犯錯了,就只會告訴家長,那麼孩子對你就只會有畏懼和敵視。

3、耐心。耐心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孩子們的美好,用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打交道。

電影中馬修老師創造性地以音樂爲教育的紐帶,對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們進行了愛的教育。《放牛班的春天》教育並非一味的嚴厲鎮壓,同樣需要愛的循循善誘

感受着一個學監和一羣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安全感是一切教育的起點——評《放牛班的春天》 博爾諾夫認爲,安全感,尤其是童年階段所培養的安全感,決定了人一生的“生命底色”——擁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往往自信、樂觀、積極、進取,而相反,缺失安全的孩子,則容易自卑、悲觀、消極和怯弱。對於馬修老師而言,他對孩子們的重塑中,也是以安全感的構建爲基礎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音樂和愛是最好的教育

關於電影 昨天晚上陪兒子重溫了2004年的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在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寄養着幾十個頑劣成性的問題兒童。老師們被孩子們的調皮搗蛋折磨得精疲力盡,只剩下漠視和敵意,“處罰和關禁閉”成了家常便飯。監獄般的學校沒有慈愛和溫情,沒有信任和希望。以暴制暴的高壓管教沒有任何效果,對抗愈演愈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