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自在感

      比起成熟,我更喜歡自在。因爲成熟是一種他人的預設。比如:男人就應該非常有城府、女人就應該非常賢惠。成年人處事就應該非常周到,小孩子就應該非常聽話懂事。

      拒絕是一種增益,你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喜歡你的人身上,家人、粉絲、客戶、團隊,這些人才是你的“衣食父母”。

      拒絕是一種清理,今天人人都在談論“無效社交”,但在我們的人情社會中,很難做到不去“搞關係”,你怕拒絕人,其實是怕得罪人,爲了不得罪人,只能讓自己不自在。但真正得罪人的是什麼?是不真誠。

        憑什麼呢?爲什麼我們不能拒絕這種預設?我每次發朋友圈內容輸出的時候,總會有人說:“你天天發這些雞湯幹嘛,還不如做點正經事。”當我屏蔽一些人默默無言時,又有人會說:“你朋友圈是幹嘛的呢?就是需要發出來給大家看到才叫朋友圈呀,不然你發的有何意義?”剛開始,我對這兩種預設都特別在意,還忙着解釋。現在,哈哈,我反而挺開心,因爲我在他們心中形成了強大的心理預設,這是我的成功。但是,至於我想幹什麼,我開心地幹着就行,我唯一要關注的是:我是不是把手上的事兒幹好了,爲他人創造了價值。

        自在,是自己定義未來!週五滿滿當當的𝟏𝟐小時工作✌。忙完所有的工作內容,和小夥伴一起去喜歡的餐廳大口乾飯,談天說地~

      我一邊說話,腦子裏同步像過電影一樣,挨個浮現着工作這幾年,遇到的人。我發現一個規律,但凡與我相伴時間長的夥伴、朋友都很質樸,也很靠譜,深入交流過的每一位,也總讓人有驚喜。

        我們經常說,成年人只能被篩選,不能被培養。是因爲品質是無法培養的,只能自己生成。而品質,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生活裏,除了我們的原生家庭是與生俱來的,其他所有後天的親人,我們都可以好好選擇。朋友、導師、合夥人、伴侶、團隊成員、夥伴…都要好好找尋。因爲生命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和幸福很大程度依賴於我們後天環境中高頻交流的這些隊友們。

        人生寶貴,幸福主動權總是要掌握在自己手裏。先自我完善,成爲能增益團隊和夥伴的人。那麼,無論是獨行還是合作,都能創造幸福。

        自在感,是張弛有度,不緊不慢。自在,是“在明確原則之後,張弛有度,不緊不慢地去解決問題”,是跳脫出別人的期待、規則、週期,去建立自己的秩序。這就像跑步,你要是去追逐別人,很容易搞得自己氣喘吁吁,而一旦你踩穩了自己的節奏,跑步也會成爲一件關於自我超越與滿足的事兒。 而這,就是自在的模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