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這真是性格決定命運》

李治無意間成爲大唐接班人。

公元636年,父子兩人的關係悄然發生了變化。這一年,長孫皇后生病,大限之期將近。李承乾這時才17歲。他想要通過天下大赦來爲母親祈福,但是被長孫皇后拒絕。李世民就想出另一種辦法來爲長孫皇后祈福。他命令將近四百座已經廢棄的廟宇重新修建。可惜李世民的鐘愛與李承乾的孝順,都沒能留住年輕的長孫皇后。她崩逝於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這時候的李承乾沒了母親,不禁就放縱享受起來,患了足疾,從此走路一瘸一瘸,性格也開始叛逆起來。李世民之前給李承乾找了很多儒學大師。而這些人,大多以當時流行的諫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因爲當時的朝堂風氣就是這樣的,皇帝不是高高在上,相反,李世民常與大臣之間討論爭執,甚至嬉笑怒罵。這些東宮的大臣,對未來儲君李承乾,自然也抱有這樣的投射。但可惜的是,李承乾只是一個處於叛逆期的年輕人,受不了太多的批評和指責。

有個東宮的老師叫于志寧,知道李承乾蓋個新宮殿,就給李世民告狀太子奢侈。孔穎達也經常當面批評李承乾,完全不留顏面。

連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過去了,提醒孔穎達要注意尊重太子的身份。但他卻回答"死無所恨!"也就是他甚至希望死諫,來證明自己鐵骨錚錚。

這樣的情況多了,李世民也開始懷疑太子不爭氣,怒斥李承乾。李承乾自然受不了,越發反感東宮的大臣和老師。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公元643年,李世民第五子李佑謀反。他與李承乾謀反的原因類似,同樣是與父親失和。謀反失敗後,李世民下令將他賜死。但在調查這起謀反的過程,竟然無意中帶出了李承乾的心腹。心腹爲了自保,把李承乾的計劃吐了個一乾二淨。

於是,李承乾的謀反大計就這樣胎死腹中。

李世民決不允許"玄武門之變"重演。所以,跟隨太子李承乾謀反的臣子和將軍全部被處死,這裏麪包括侯君集這樣從天策府開始就跟隨李世民的老臣。

但是,對於李承乾的處理,他就爲難了。對於不被疼愛的李佑,李世民可以乾脆賜死。但對於李承乾這個孩子,他始終對他抱有希望。在李承乾未謀反之前,他還派魏徵,房玄齡這樣的重臣到東宮給他授業解惑,就是希望孩子及時回頭,表明自己對東宮的重視一如既往。

雖然他謀反了,李世民仍下不了決心去處死他。這時,通事舍人來濟,也就是後來的大唐宰相察覺到了他的猶豫。他上奏:"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爲善矣。"

大臣給了臺階,李世民就順勢下令,將李承乾廢爲庶人,流放黔州。雖然難受,但好歹保住了李承乾的性命。但他在下這道《廢皇太子承乾爲庶人詔》中也不免感慨道:"況乎,寧不鍾心!"

史學界現在有一個考究,認爲李世民考慮新太子的人選,出於保住三兄弟的性命考量,才選擇了性情更加溫和的晉王李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