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如果沒有做好這4件事,孩子就會很難管

歡迎來到博星教育108將講師朱老師課堂,這裏是朱老師第1955天早安問候。

現實生活中,經常有家長反映孩子學習習慣差、注意力不集中、叛逆不聽話……

其實,很多成長問題,都可以追溯到0-6歲這段時期,有沒有給孩子打好基礎。

觀察發現,6歲前,如果以下4件事沒做好,將會給孩子未來的成長埋下隱患,教育也會變得越來越棘手。

一、6歲前,給足安全感。

孩子6歲前,對父母的依戀是很深的。

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安全感,即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喫飽穿暖,孩子渴望被愛、被保護、被安撫。

家長充滿愛的照料,讓親子之間建立起溫暖、親密、持續的關係,這是孩子發展自我和探索世界的基礎。

早期形成的這種依戀關係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並影響到人生的各個方面:自我價值感、與人相處的模式,乃至學業和事業的高度。

感到被愛、安全感充足的孩子,能夠確認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自信、勇敢地對外探索、迎接挑戰,面對困難也不會輕易被打倒。

而沒有得到充分的愛和陪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比較敏感、膽小、容易緊張焦慮,做事畏手畏腳,容易退縮放棄,抗挫折能力較差。

二、6歲前,樹立規則意識。

2歲半到3歲半是孩子遵守行爲規範的關鍵期,又叫紀律關鍵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段時間是孩子第一人生的反抗期。

這時候,孩子會走路,會說話,自我意識增強,開始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年齡小,天性活潑,就算做出一些“壞事”,也無關緊要,長大了自然知道改變。

殊不知,從小無原則地放任孩子,只會助長他們的“全能自戀”心理,習慣以自己爲中心,長大了再想糾正,會很困難。

家長應當抓住紀律關鍵期,給孩子的行爲設置底線,讓他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至少讓孩子明白兩點:第一,規則意識;第二,安全問題。

三、6歲前,養成好習慣。

艾蓋瑞·貝南羅特在書籍《從0歲開始》提到:

“父母必須幫助孩子養成規律作息。穩定的作息,足夠的睡眠,規律的鍛鍊,均衡的飲食造就健康的體魄;

更重要的是,穩定的作息讓孩子準確地知道下一個時間段要做什麼,從而建立其內在的節奏感,從而生成可預見的安全感。”

家長可以製作一張時間表,貼在顯眼的地方,全家一起過有規律的生活。

學習習慣上,主要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專注力。

一兩歲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帶孩子一起看繪本,每晚固定時間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每天都有固定的看書時間。

少讓孩子接觸電視、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和孩子一起定下規矩,嚴格控制使用時間。

如果把養育孩子比作栽種樹木,小時候培養好習慣,就相當於在小樹苗時期鞏固營養、扶正樹幹。

基礎打得好,後面不需要太多幹預,樹木會自然地筆直向上生長。

四、6歲前,多讓孩子體驗、試錯。

0-6歲,也是孩子學習和認知的關鍵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探索欲十分旺盛,學習、模仿能力很強。

孩子接觸、體驗到的事物,會深刻地印在腦海裏,促進大腦發育,並轉變爲他的成長經驗。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照顧過於無微不至,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把衣服弄髒了,對孩子的保護和限制太多,反而不利於他的成長。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把人的心理發展分爲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需要完成的任務,3-6歲的孩子正處於主動和內疚的衝突中。

在這一時期,如果孩子表現出的探究行爲受到鼓勵,他就會形成主動性,樂於創造和探索;

如果他的獨創行爲總是被嘲笑、打擊,內疚感就會超過主動性,導致孩子逐漸失去信心。

因此,家長應當在安全範圍內,允許孩子多多嘗試和探索,爲孩子創造豐富多彩的環境,體驗各種新鮮事物。

比如,多帶孩子去大自然中,充分打開感官,呼吸新鮮空氣、踩踩落葉、在草地上躺一躺、摸摸樹幹的紋路……

孩子體驗得越多,親自動手嘗試得越多,會對外部世界有一種掌控感,對自己充滿信心,抗挫折能力也會更強。

孩子犯錯時,家長也不要過多指責,控制住情緒,引導孩子認識自己錯在哪裏,學習正確的做法,讓犯錯變成孩子學習的好機會。

有一句話這樣說: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只有幾步。”

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0-6歲就是那緊要的一步。

以上4個方面做好了,相信孩子會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實、從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