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形態之《桃花源記》的美

我們常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陶公發明這個偉大的詞,是本文最顯現直接的美。世人皆嚮往世外桃源,無非是希望能夠輕鬆安適地生活。但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國內還是國外,這樣的嚮往只能是嚮往。現實,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港,所以《桃花源記》一文廣爲人知。它的美幾乎是全方位的。從作者魅力到文字魅力,似乎都值得細嚼。

一、精神之美。

人,都有慾望。我們常常冠以它比較動聽的名字:夢想,追求,希望……它還有一些大家不願意承認的稱呼:侵略,霸佔,貪心……正義與非正義並不能定論,我們越長大就越發現,這個世界黑白並不那麼分明,人們生活在一個大部分時候是灰色的世界。陶公“性本愛丘山”的追求,後人雖大多不得要領,但偶爾效仿一二,也獲得暫時的療傷。

所以聰明的人,總是善於給自己建造精神避難所。這方面,陶公無疑是開山之宗、之鼻祖、之先驅,他告訴大家在遭遇挫折、坎坷、不幸時可以遠離塵囂,修籬種菊,“使願無違”,給自己一個享受悠然自得生活的機會。

當然,無論古今,油鹽塵煙是免不了的。取捨之間,盡見衆生相。但陶公之美,可供參考。

二、文字之美。

這個應該分兩個部分來說。

一是文字本身形式之美,盡顯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陶公講故事的能力是極厲害的。短短的一段文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懸念迭起,神祕莫測,引人入勝。樸素自然的文字,畫面感卻極強。

敘事生動。具體的年號,模糊的漁人。簡單的四字的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卻成了許多影視的經典畫面。“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畫面不斷轉換,心隨景動,從人們的衣着“悉如外人”到表情“怡然自樂”,可謂細節滿滿。

完美留白。“鹹來問訊”,問什麼,不必寫的,一一略過。“皆嘆惋”,嘆什麼,依然是隻字全無。“停數日”,做什麼了?也無需着墨。沒有文字,卻處處見字,每個人都可以想象出那些對話,可謂神妙。

二是文字構成的內容之美,讓讀者神思神往。“忽逢桃花林”,那片夢幻粉的桃林似乎成了天上人間美景的代名詞。芳草萋萋,落花紛紛,溪水涓涓,意境浪漫,試問這樣的自然之美誰不向往?

一句“雞犬相聞”與我們“雞犬不寧”的生活常態對比是多麼鮮明。這裏沒有戰爭,沒有官老爺,沒有苛捐雜稅,沒有爾虞我詐,人們安居樂業,怡然祥和,這樣的社會風尚怎會不美?

“皆出酒食”,這是怎樣的民風民俗?對於突然闖入他們安寧世界的漁人,“設酒殺雞作食”,一番盛情款待,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之民風躍然紙上。

“無問津者”的結尾,讓人意猶未盡。“桃花源”有還是沒有?我虛構一個故事,言心中之嚮往。你信與不信,卻不重要。陶公如是說。

世外桃源,應該是有的,如漁人之遇;世外桃源,不是隨便可以有的,如尋之不得。人生中有許多美,只能路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